原创 沈醉杀毛人凤为何用毒?看三次行动记录发现,他就是军统毒手药王
迪丽瓦拉
2025-09-18 02:01:37
0

沈醉,作为戴笠亲自培养的心腹,曾是军统局中最年轻的少将。他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角色,尤其是在戴笠因坠机丧命后,他竟然萌生了接班的念头,甚至想着在昆明将毛人凤除掉。沈醉在他的回忆录中毫不掩饰自己曾对毛人凤动过杀机,并且早早做好了准备——他特意准备了两种毒药,并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投毒方式:“毛人凤到昆明后,我准备了两包毒药。一包是从国外进口的,既无臭味又无味道,只要在茶水或饭菜里放入耳勺的分量,连续三天,半个月后他必死无疑。另一包是某少数民族配制的土药,无味、呈褐色,只要拌入菜或面条中,吃进去后,半年才会发作,发作时会引起全身的痉挛,最后死去,几乎没有任何解药。”

沈醉的用毒技能堪称顶尖,若说军统将军级特务中有人能与之比肩,恐怕无人敢称第一。他的第一场谋杀便是用一把淬毒竹刀,在昆明策划行刺卢汉和杨杰,接着又在南京筹划刺杀李宗仁,所有的武器都经过了毒药处理——淬毒子弹。沈醉可说是军统的“毒手药王”,在军统临澧特训班,他教的课程之一便是如何投毒。他不仅精通毒药的使用,连毒药的种类也了如指掌。可以说,老蒋和毛人凤之所以信任他,正是看中了他精湛的毒杀能力。

在回忆录中,沈醉详细写道:“谋刺李宗仁时,狙击手使用的子弹每颗弹头都装有剧毒,无论打中哪里,血液都会中毒,无法救治;在杨杰的刺杀中,只要击中目标,就无法抢救,因为子弹头内填充了毒药;在卢汉的住所附近,布置了能精准射击他寝室与会客室的轻机枪,子弹上也注入了致命毒药,任何部分中弹都能致命。” 尽管这些刺杀计划最后都未能实施,但如果这些计划得以执行,历史可能就会有所不同。沈醉的毒杀计划早就准备好,毛人凤的水杯和早餐里,沈醉打算同时放入两种毒药,等于对这次谋杀上了四道保险,只要毛人凤不是个九命怪猫,他最终肯定会死无声无息。

沈醉计划中的目标毛人凤,最终却死于不明原因,他五十八岁时突然去世,没人知道是谁动的手。然而郑介民的死却有明确原因——他在没有任何病症的情况下突然死去,旁边没有人。这一事件曾让程一鸣在回忆录中揭露,那是因为郑介民吃了蒋中正亲手递给他的毒西瓜。

沈醉在军统的特种技术研究室中看到了各种毒药的制造过程。这个研究室专门研制各种致命毒药和破坏性武器。军统的高级特工们手中拥有多种毒药、毒弹、毒刀等暗杀工具。沈醉亲眼目睹过特工们将几滴苦扁豆油滴在牛肉上,狗吃后几分钟内便会痛苦死去,而人类食用后,毒性则会慢慢发作。这些毒药也曾被军统用来制造针对敌人的暗杀行动。

沈醉曾亲自见证过毒药的残酷性,也深知军统的杀人手段有多么高效。早在毛人凤到昆明时,他便已准备好毒药。于是,沈醉的心中已经有了决心,要在毛人凤的餐水中加入毒药,并且将一切都安排好。沈醉这次的动手,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深层的情感?

沈醉为毛人凤下毒的原因并不简单。从沈醉的回忆来看,他与毛人凤之间有着深厚的积怨。新仇旧恨交织,沈醉心中的怒火早已无法扑灭。一次,毛人凤在沈醉的家中公开侮辱了沈醉的亲信副官,这让沈醉愤怒至极,彻夜未眠。那一刻,沈醉从床上跳起,打开卧室的保险柜,取出早就准备好的毒药包——这是他为毛人凤准备的“接待礼物”。沈醉此时的愤怒,终于找到了爆发的理由。

然而,这并非沈醉决定动手的唯一原因。实际上,沈醉早在戴笠去世后便心生了除掉毛人凤的念头。那时,毛人凤和沈醉的职务都相当,但沈醉显然没有料到,自己会被毛人凤排挤出保密局,并被贬往昆明——一个如火山口般危险的地方。沈醉深知,毛人凤并没有看他作为同僚,而只是将他视作棋子,随时可以弃之不用。沈醉被贬职的事件,让他感到失望与愤怒,他已经有了两个杀掉毛人凤的充分理由。

至于沈醉是否能顺利毒死毛人凤,他心中充满了自信。毒药会在几个月后发挥作用,毛人凤不可能知道自己中毒的真相。沈醉甚至觉得,这个计划完美无缺,没人能发现他的行踪。

但这个自信实在是过于乐观了。即便沈醉准备充分,军统的特务们可不是吃素的。倘若毒死事件曝光,军统内部的其他高级特务,必定会展开调查,最终找到沈醉下毒的痕迹。沈醉极有可能因此丧命,甚至连他的家人也将受到连累。因此,沈醉要想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好的方法便是像当初的姐夫余乐醒那样,真心参加卢汉的起义。通过起义的功劳,沈醉无疑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在毛人凤死后,得到他的位置。

沈醉的计划虽然完美,但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他没有彻底放弃,最终可能会带来三个不同的后果。第一种是他的毒手被揭露,他将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第二种可能性是他改弦易辙,投向起义阵营,获得更好的待遇;第三种情况则是,随着蒋中正的败退,沈醉有机会利用混乱的局势获得更高的职务。在这种复杂局势下,沈醉可能从一个暗杀者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员,然而这种转变能否成功,谁也无法预料。

沈醉是否能做到天衣无缝?如果毛人凤死了,沈醉能够成功登上保密局或情报局的局长宝座吗?这些问题仍然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 二衬台车在开展定位工作。   刘 瑜摄 操作员在指挥隧道内作业。   刘 瑜摄 工人在进行爆破钻...
原创 李... 1989 年,恢复自由的张学良第一时间找到历史学家唐德刚,指着《李宗仁回忆录》连声感慨:“写得好!你...
原创 历... 改写后的文章: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雄伟的工程著称,世界各地都对中国的“建筑狂魔”赞叹不已。从现代的...
潜伏在台最长间谍李志豪,199... 上世纪 80 年代,香港还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未知的土地。彼时,广州军区游泳运动员李志豪怀揣着 “出去闯...
汉中发现确认旧石器遗址38处 本报讯 (记者 赵茁轶)6月29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项调查队多次奔...
原创 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发重病,不幸逝世。这一事件,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原创 一... 历史缝隙中的微观叙事 在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千年喟叹里,马伯庸将笔触探入历史褶皱,以七品小...
原创 唐...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丽屡次侵扰新罗边境,唐太宗李世民为调解两国冲突,派遣使者奔走于高丽与新...
原创 为... 在古代,青楼文化深受人们关注,大家习惯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逛花园”。在这里,男性能享受多种美好与刺激...
原创 忽... 很多人对元朝并不抱有好感,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历史,会发现如果没有元朝,中华大...
原创 张... 好的,我帮你改写文章,保持每段的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但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在... 一个月前,集才社区的刘新田支书找到我,告诉我他们社区有与桂北游击队相关的历史,希望我去采访。我当时答...
原创 解...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流畅: --- ...
原创 不... 在中孟巴三边会谈于北京结束后,印度的反应显得颇为强烈,随之而来的是对邻国的狂妄警告,声称不与印度合作...
埃及发现3座距今4000多年的...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开罗6月28日电(记者 董修竹)埃及旅游和文物部28日宣布,埃及考古学家...
原创 辛...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改写,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大家好...
原创 被... 好的,我会帮你把这篇文章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逐段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同时确保总字数变化不大。下面...
原创 直... 《长安的荔枝》即将迎来高潮大结局,剧情的紧凑程度愈发令人心跳加速。对比那些“上有鳖”的伪善者和官场上...
原创 蒋... 当然可以,下面是根据你的要求,改写且稍作细节丰富后的版本,整体字数和原文接近,保持语义不变: ---...
历史上的今天,命运齿轮的转动:... 1953年6月29日,无锡湖畔,一位忧国忧民的老者,一个年轻的医生,悄然拨动了新中国公共卫生史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