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台办力荐的“大禹故里”北川 看大禹精神“照亮”前进之路
迪丽瓦拉
2025-09-18 02:31:55
0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王祥龙 刘彦君 伍勇

大禹,中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以天下为公,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继位。划定天下九州,铸造九鼎,第一次确立了君主世袭的政治制度。

大禹虽然是以治水最终获得了王权,但他的功绩绝不仅仅只有治水这么简单,他还是中华制度文明的开创者。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展现的“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科学创新、民为邦本”的大禹精神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大旗、精神力量的源泉。

2024年6月26日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朱凤莲便曾发出“邀约”:“我们热烈欢迎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少年到大陆来,在大禹故里四川北川听听大禹治水的故事。”时隔一年,6月25日,封面新闻采访团走进北川,寻找大禹出生和成长的故事。

实地探访:北川尚有多处禹迹

禹穴沟入口踩着青苔斑驳的石阶拾级而上,碎石在脚下沙沙作响。

禹穴沟一景

约莫二十分钟光景,陡峭的崖壁上赫然现出“禹穴”二字,笔力遒劲如龙蛇走壁。当地耆老相传,此乃谪仙人李白醉后挥毫所题。

岩壁上水痕蜿蜒,也像是某种不可解的象形文字,与“禹穴”二字相映成趣。一旁山涧湍急,硬生生劈开陡峭的山岩奔涌而去,冲刷着深谷。扒开横斜的野藤,手指触到崖壁间凿刻的凹痕,深浅不一,不知是自然造化,还是人工开凿的遗迹。

转过山坳,一座形貌奇崛的山崖突兀眼前。《吕氏春秋》有载:“夏鲧,即鲧,传说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夏禹之父,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鲧被诛杀之后,魂归故里,化作一面石山,“乃禹父之所化”,日夜守护在妻儿身边。据说,这面山崖就是大禹和母亲日夜栖息的地方,人称禹母崖。

“禹穴”,传为李白所书

再往深处,一泓被苍苔古木半掩的“洗儿池”清泉汩汩。水流自石缝间渗出,在池中打了个旋,又向山下蜿蜒而去。潺潺水声,似在诉说千年的谜题,又似对来访者发出询问。

据介绍,北川境内至今保存有岣嵝碑等30余处大禹遗迹遗存。

专家讲述:从民间到国祭

大禹祭祀经历两次“升级”

除了石壁上“禹穴”等文字提示着北川人从古至今对于大禹信仰的从不间断,这里延续至今的祭祀更能说明大禹文化在北川的时代传承。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朱静向记者介绍:“北川祭祀大禹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至今已接近1400年。”

大禹出生在六月初六,最早是被西汉时期大才子扬雄记录下来的。他在《蜀王本纪》中记录“禹,六月六生于石纽,身长九尺二寸。”

在这一天祭祀大禹,则是北川人的“传统活动”。最晚至唐代,北川已经有了祭祀大禹的习俗。据《新唐书》等文献记载,“石泉石纽山,山麓有大禹庙”“未设县先有庙”。石泉县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建立的,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当地民间对大禹的祭祀早于石泉置县。

往届盛况

南宋时期,北川祭祀大禹的活动经历了第一次“提档升级”,从民间活动跃升成为当地的官方活动。1158年上任的石泉军长官赵知军在石纽山下以官方的名义修建禹庙。据记载,这座由官方修建的禹庙规模宏大,共有十八道门,富丽堂皇,气势不凡,也拉开了官方祭祀大禹的先河。自此以后,历代石泉(北川)地方官员一直沿袭官方祭祀大禹的传统。

北川祭祀大禹的第二次升级直接进入了下一个层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石泉县令姜炳璋在今禹里镇城南石纽山下,建立了“神禹故里”坊,这是国内唯一一处建有此牌坊的地方。另外,他还身着黄马褂,在北川代皇帝以“太牢”(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大禹,将北川祭祀大禹上升成为“国祭”。

历史传说:研究大禹文化

李白、杨慎都是“大神级”人物

如果说扬雄是大禹文化的早期研究者,记录了大禹的出生年月,那么后来的川籍史学家、文学家谯周陈寿常璩等人对于大禹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发掘,特别是两位“大神级”人物李白和杨慎,有着自己的解读。

相传,禹穴沟金锣岩上的“禹穴”石刻最早是由李白题写的。据专家介绍,李白年轻时曾在青莲居住,距离北川不过几十公里,不仅有可能听到过大禹的传说,甚至有可能曾经到过这里。“禹穴”二字,每字字径2.35米,与李白唯一传世之《上阳台帖》墨迹用笔一样,“仙才天放,谨严有度”,仍不失其“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的独特书法风格。明末张天复在其编撰的《广皇舆考》中说:“李白以此禹所生地,故以‘禹穴’名之。”推断李白认为禹穴沟是大禹诞生地,所以题写了“禹穴”二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堪称是禹穴沟大禹文化的开拓者

而明代文学家杨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禹穴》,其中提到司马迁所说的“上会稽,探禹穴。”很可能并非是说禹穴在会稽山,而是讲述了大禹“生死之地”两个地方:“上会稽”说的是到吴越探寻大禹安葬地,“探禹穴”,指的是在巴蜀探寻大禹诞生地。然后杨慎得出结论:“蜀之石泉,禹生之地,谓之禹穴。”

面向未来:星火不熄

大禹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

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研究大禹、传播大禹,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喜爱大禹,也在对于大禹文化的传播中,表达了自我的抱负。

大禹生于北川,却把这里当作起点,用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勤勉治水,天下为公,为此后千百年川人的勤劳背书;他是中国制度文明的开创者,也是华夏子民的守护者。毫不夸张地说,大禹是从四川走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他的家风、情怀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北川县城

如今,对于大禹文化的挖掘并没有停止。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李学勤为代表的众多专家学者,通过查阅史料、实地考察等形式,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讨研究北川大禹文化,开展了大量工作,收获了《大禹史料汇集》《禹生石纽在北川》等众多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2007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北川为全国首个“大禹文化之乡”;2009年7月,北川“大禹祭祀习俗”“禹的传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禹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6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将北川确立为“大禹祭祀地”;2017年5月,国台办设立北川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禹王宫

北川也长期致力于大禹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近年来,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关于进一步激励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激励政策12条,制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禹羌文化特色·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规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发布“少年禹”超级IP,制作原创动漫《少年禹传奇》,自2019年以来,北川连续举办6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使北川形成了“学术有支点”“纪念有亮点”“开发有优点”“景区有看点”的良好发展局面。

千百年来,大禹精神从未缺席。北川人民一直秉持着大禹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如今美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大禹精神,而这种精神,还将继续流传下去,生生不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由蒋介...
原创 有... 好的,我已根据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了改写,保持了原意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以下是修改后的版本: ---...
原创 曹...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曹叡在临终时没有亲生子嗣,于是立下了年仅八岁的养子齐王曹芳为皇...
原创 清...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指在清朝开国过程中立下显赫战功,并被授予世袭罔替亲王或郡王爵位的八位皇室宗亲...
原创 醇... 我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皇阿玛因病驾崩了。他的一生不易,继位时,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虽然还能勉力支撑,...
原创 周... 对于熟悉汉末三国历史的朋友们来说,周瑜这一人物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东吴“四大都督”之首,是连曹操都极为...
《汴京听风录》:以文学想象打开... 作家南飞雁日前出版了新作《汴京听风录》,并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发式。 《汴京听风录》围绕澶渊之盟后的...
原创 美... 众所周知,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可谓针锋相对,双方都希望能将对方一举打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某...
原创 史... 越举之事历来为众人所不齿,然而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却屡见不鲜。就在唐代,唐高宗宠爱武则天,唐玄宗钟情于杨...
原创 1...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细节,并尽量控制字数变化不大,给你改写如下: --- 1918...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 二衬台车在开展定位工作。   刘 瑜摄 操作员在指挥隧道内作业。   刘 瑜摄 工人在进行爆破钻...
原创 李... 1989 年,恢复自由的张学良第一时间找到历史学家唐德刚,指着《李宗仁回忆录》连声感慨:“写得好!你...
原创 历... 改写后的文章: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雄伟的工程著称,世界各地都对中国的“建筑狂魔”赞叹不已。从现代的...
潜伏在台最长间谍李志豪,199... 上世纪 80 年代,香港还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未知的土地。彼时,广州军区游泳运动员李志豪怀揣着 “出去闯...
汉中发现确认旧石器遗址38处 本报讯 (记者 赵茁轶)6月29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项调查队多次奔...
原创 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发重病,不幸逝世。这一事件,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原创 一... 历史缝隙中的微观叙事 在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千年喟叹里,马伯庸将笔触探入历史褶皱,以七品小...
原创 唐...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丽屡次侵扰新罗边境,唐太宗李世民为调解两国冲突,派遣使者奔走于高丽与新...
原创 为... 在古代,青楼文化深受人们关注,大家习惯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逛花园”。在这里,男性能享受多种美好与刺激...
原创 忽... 很多人对元朝并不抱有好感,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历史,会发现如果没有元朝,中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