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中,黄维曾引用花蕊夫人《述国亡诗》中的诗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来嘲笑宋希濂。当宋希濂念到“十四万人”这四个字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被黄维耍了:“这正是两个巧合,第一,我在西南带领的部队编号就是第十四兵团;第二,十四兵团成立时,正好有十四万人。”这番话显示了宋希濂的智慧,他一语道破了黄维的诡计。
黄维和宋希濂,两人都是黄埔一期的学员,且均担任过兵团司令。黄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而宋希濂则在大渡河时成为俘虏。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战犯管理所的生活,他们都算得上是“难兄难弟”。但是,黄维为何会如此针对宋希濂呢?
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我们不难发现,黄维和宋希濂性格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无论是担任兵团司令,还是在战犯管理所的改造阶段,黄维的为人似乎远不如宋希濂受人欢迎。黄维在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时,许多同僚在背后低估他,认为他像个“马谡”:外表严厉,但内心懦弱,意气风发却缺乏智慧,严格却不知恩,暴虐而又专横。黄维的兵团虽然人数众多,装备强大,但他的指挥能力堪忧。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黄维指挥失当,屡战屡败,甚至在绝境中不惜使用日内瓦公约禁止的毒气弹,甚至凝固汽油弹,也毫不犹豫地使用。
黄维在《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中回忆道:“我要求蒋派大量空军使用凝固汽油弹进行大规模轰炸,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制造火海,以掩护兵团的突围……为了这项违背国际法的行动,我和几位高级将领秘密策划了一切。”在如此不顾及国际法规和部下生命的情况下,黄维的指挥能力显得格外差劲。他的指令常常出尔反尔,令部下深感困惑和无奈。而与黄维的指挥风格相比,宋希濂无疑要更加沉稳和高效。事实上,黄维用《述亡国诗》来讽刺宋希濂时,我们不禁感到一丝不解:如果宋希濂反击黄维,难道不可以让黄维哑口无言吗?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发出那一声有力的反击?
熟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史的读者自然知道,宋希濂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把黄维回击得哑口无言:“你那个‘书呆子’的绰号是怎么来的?我虽然也失败过,但我有两点比你强!”黄维的“书呆子”称号,源于抗战时期的淞沪会战罗店之战。尽管黄维指挥死板、行事僵硬,但他依旧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最终全师几乎全军覆没,剩下不到一个团的士兵才幸存。这样顽强的抗敌精神,让黄维的“呆气”并不值得过多批评。相比之下,如果当时所有的司令官和师长都能像黄维那样忠于职守、英勇抵抗,或许半壁河山也不至于沦陷于日寇之手。
然而,尽管黄维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勇气,他的指挥才能与宋希濂相比,依然相形见绌。宋希濂的指挥不仅充满勇气,还具有超凡的战术智慧。在淞沪会战前,宋希濂就已经表现出色,他无畏敌人,指挥得力。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发动突袭。此时,蒋中正及何应钦等亲日派迟迟没有下令反击。宋希濂见情况危急,亲自带领自己的旅长和营长们,急速前往南京请缨出战,他当时的言辞坚定:“当前形势严峻,如果不奋起反抗,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名军人,怎能眼睁睁看着敌人践踏自己的国土?希望部长能下令,我必同全旅官兵同生死!”面对宋希濂的坚定请求,何应钦只能勉强答应,在战况紧急时将他派往前线支援。
宋希濂很快就带领部队到达南翔,接防了从胡家宅到吴淞的防线。2月20日,日军发动猛烈攻击,企图渡过蕴藻浜,但宋希濂带领部队顽强抵抗,始终未让敌人得逞。22日下午,战斗更加激烈,宋希濂果断命令自己的部队采取侧翼包抄,成功打击了敌人的进攻。
这场庙行战斗让日军损失惨重,宋希濂也因此名声大噪,广受国内外赞誉。熊新民将军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宋希濂:“他不仅亲自带队,还严令前线突击。无论天气多恶劣,士兵们毫无畏惧,一声令下便毫不犹豫地冲向敌阵。宋司令的英勇指挥,让敌人完全丧失了反击能力。”
宋希濂除了战场上的辉煌表现,他在最后被捕时的态度更是彰显了他的勇气与决断。黄维被淮海战败后,被俘时毫无反抗,甚至因坦克故障束手无策。而宋希濂则在大渡河畔,为了不成为俘虏,拔枪自尽,虽然最终被警卫排长制止。他当时冷静地说:“这有什么,反正人生终究是一场死亡。”
宋希濂个性直率,脾气火爆,沈醉在回忆录中形容他:“黄埔一期的学员中,宋希濂最为年轻,但脾气最烈,敢于挑战任何权威。他不仅敢于与何应钦对抗,还敢于直言批评孔祥熙等权贵。”相比之下,黄维是否敢挑战上级,或者敢于公开批评陈诚、顾祝同呢?
从两人的表现来看,无论在指挥作战,还是为人处世,宋希濂无疑都远胜于黄维。如果熟悉抗战史的读者再深入了解两人的经历,恐怕对黄维嘲讽宋希濂会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到底哪一位更值得称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