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看完淞沪抗战、滇西大捷才知道:黄维没有资格用那首诗嘲讽宋希濂
迪丽瓦拉
2025-09-18 02:33:05
0

暑期创作大赛中,黄维曾引用花蕊夫人《述国亡诗》中的诗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来嘲笑宋希濂。当宋希濂念到“十四万人”这四个字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被黄维耍了:“这正是两个巧合,第一,我在西南带领的部队编号就是第十四兵团;第二,十四兵团成立时,正好有十四万人。”这番话显示了宋希濂的智慧,他一语道破了黄维的诡计。

黄维和宋希濂,两人都是黄埔一期的学员,且均担任过兵团司令。黄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而宋希濂则在大渡河时成为俘虏。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战犯管理所的生活,他们都算得上是“难兄难弟”。但是,黄维为何会如此针对宋希濂呢?

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我们不难发现,黄维和宋希濂性格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无论是担任兵团司令,还是在战犯管理所的改造阶段,黄维的为人似乎远不如宋希濂受人欢迎。黄维在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时,许多同僚在背后低估他,认为他像个“马谡”:外表严厉,但内心懦弱,意气风发却缺乏智慧,严格却不知恩,暴虐而又专横。黄维的兵团虽然人数众多,装备强大,但他的指挥能力堪忧。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黄维指挥失当,屡战屡败,甚至在绝境中不惜使用日内瓦公约禁止的毒气弹,甚至凝固汽油弹,也毫不犹豫地使用。

黄维在《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中回忆道:“我要求蒋派大量空军使用凝固汽油弹进行大规模轰炸,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制造火海,以掩护兵团的突围……为了这项违背国际法的行动,我和几位高级将领秘密策划了一切。”在如此不顾及国际法规和部下生命的情况下,黄维的指挥能力显得格外差劲。他的指令常常出尔反尔,令部下深感困惑和无奈。而与黄维的指挥风格相比,宋希濂无疑要更加沉稳和高效。事实上,黄维用《述亡国诗》来讽刺宋希濂时,我们不禁感到一丝不解:如果宋希濂反击黄维,难道不可以让黄维哑口无言吗?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发出那一声有力的反击?

熟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史的读者自然知道,宋希濂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把黄维回击得哑口无言:“你那个‘书呆子’的绰号是怎么来的?我虽然也失败过,但我有两点比你强!”黄维的“书呆子”称号,源于抗战时期的淞沪会战罗店之战。尽管黄维指挥死板、行事僵硬,但他依旧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最终全师几乎全军覆没,剩下不到一个团的士兵才幸存。这样顽强的抗敌精神,让黄维的“呆气”并不值得过多批评。相比之下,如果当时所有的司令官和师长都能像黄维那样忠于职守、英勇抵抗,或许半壁河山也不至于沦陷于日寇之手。

然而,尽管黄维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勇气,他的指挥才能与宋希濂相比,依然相形见绌。宋希濂的指挥不仅充满勇气,还具有超凡的战术智慧。在淞沪会战前,宋希濂就已经表现出色,他无畏敌人,指挥得力。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发动突袭。此时,蒋中正及何应钦等亲日派迟迟没有下令反击。宋希濂见情况危急,亲自带领自己的旅长和营长们,急速前往南京请缨出战,他当时的言辞坚定:“当前形势严峻,如果不奋起反抗,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名军人,怎能眼睁睁看着敌人践踏自己的国土?希望部长能下令,我必同全旅官兵同生死!”面对宋希濂的坚定请求,何应钦只能勉强答应,在战况紧急时将他派往前线支援。

宋希濂很快就带领部队到达南翔,接防了从胡家宅到吴淞的防线。2月20日,日军发动猛烈攻击,企图渡过蕴藻浜,但宋希濂带领部队顽强抵抗,始终未让敌人得逞。22日下午,战斗更加激烈,宋希濂果断命令自己的部队采取侧翼包抄,成功打击了敌人的进攻。

这场庙行战斗让日军损失惨重,宋希濂也因此名声大噪,广受国内外赞誉。熊新民将军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宋希濂:“他不仅亲自带队,还严令前线突击。无论天气多恶劣,士兵们毫无畏惧,一声令下便毫不犹豫地冲向敌阵。宋司令的英勇指挥,让敌人完全丧失了反击能力。”

宋希濂除了战场上的辉煌表现,他在最后被捕时的态度更是彰显了他的勇气与决断。黄维被淮海战败后,被俘时毫无反抗,甚至因坦克故障束手无策。而宋希濂则在大渡河畔,为了不成为俘虏,拔枪自尽,虽然最终被警卫排长制止。他当时冷静地说:“这有什么,反正人生终究是一场死亡。”

宋希濂个性直率,脾气火爆,沈醉在回忆录中形容他:“黄埔一期的学员中,宋希濂最为年轻,但脾气最烈,敢于挑战任何权威。他不仅敢于与何应钦对抗,还敢于直言批评孔祥熙等权贵。”相比之下,黄维是否敢挑战上级,或者敢于公开批评陈诚、顾祝同呢?

从两人的表现来看,无论在指挥作战,还是为人处世,宋希濂无疑都远胜于黄维。如果熟悉抗战史的读者再深入了解两人的经历,恐怕对黄维嘲讽宋希濂会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到底哪一位更值得称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由蒋介...
原创 有... 好的,我已根据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了改写,保持了原意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以下是修改后的版本: ---...
原创 曹...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曹叡在临终时没有亲生子嗣,于是立下了年仅八岁的养子齐王曹芳为皇...
原创 清...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指在清朝开国过程中立下显赫战功,并被授予世袭罔替亲王或郡王爵位的八位皇室宗亲...
原创 醇... 我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皇阿玛因病驾崩了。他的一生不易,继位时,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虽然还能勉力支撑,...
原创 周... 对于熟悉汉末三国历史的朋友们来说,周瑜这一人物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东吴“四大都督”之首,是连曹操都极为...
《汴京听风录》:以文学想象打开... 作家南飞雁日前出版了新作《汴京听风录》,并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发式。 《汴京听风录》围绕澶渊之盟后的...
原创 美... 众所周知,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可谓针锋相对,双方都希望能将对方一举打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某...
原创 史... 越举之事历来为众人所不齿,然而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却屡见不鲜。就在唐代,唐高宗宠爱武则天,唐玄宗钟情于杨...
原创 1...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细节,并尽量控制字数变化不大,给你改写如下: --- 1918...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 二衬台车在开展定位工作。   刘 瑜摄 操作员在指挥隧道内作业。   刘 瑜摄 工人在进行爆破钻...
原创 李... 1989 年,恢复自由的张学良第一时间找到历史学家唐德刚,指着《李宗仁回忆录》连声感慨:“写得好!你...
原创 历... 改写后的文章: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雄伟的工程著称,世界各地都对中国的“建筑狂魔”赞叹不已。从现代的...
潜伏在台最长间谍李志豪,199... 上世纪 80 年代,香港还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未知的土地。彼时,广州军区游泳运动员李志豪怀揣着 “出去闯...
汉中发现确认旧石器遗址38处 本报讯 (记者 赵茁轶)6月29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项调查队多次奔...
原创 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发重病,不幸逝世。这一事件,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原创 一... 历史缝隙中的微观叙事 在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千年喟叹里,马伯庸将笔触探入历史褶皱,以七品小...
原创 唐...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丽屡次侵扰新罗边境,唐太宗李世民为调解两国冲突,派遣使者奔走于高丽与新...
原创 为... 在古代,青楼文化深受人们关注,大家习惯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逛花园”。在这里,男性能享受多种美好与刺激...
原创 忽... 很多人对元朝并不抱有好感,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历史,会发现如果没有元朝,中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