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学良晚年自嘲:我对国家没贡献,吕正操霸气接话,现场无人反驳
迪丽瓦拉
2025-09-18 03:31:42
0

好的,我帮你改写文章,保持每段的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但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吕正操身边的许多好友都清楚,他对张学良怀有深深的敬佩与思念。自从西安分别后,两人竟然长达五十余年未能再见面。每当提及张学良,吕正操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说:“只要那位将军再度现身,不论他身处何地,我都一定要见上一面。”这简短的一句话,却浓缩了他们跨越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1991年3月,张学良终于获准前往美国探亲。消息传到吕正操耳中,党中央随即指示他以私人身份前往美国,与昔日老友团聚。两位分别五十多年的老人见面后,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流淌。他们紧紧相拥,坐在一起掰着手指,细数那些消逝的光阴与风雨。

87岁的吕正操和90岁的张学良长时间交谈,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心头涌上一阵阵酸楚。张学良低声说道:“说实话,我对这个国家似乎没有什么贡献。”话音未落,吕正操老将军立刻反驳:“您这么说可不对,您一生就凭西安事变这件大事就足够了。我们东北军为您抵挡了日本鬼子的进攻!”在场无人敢提出异议。

张学良的眼神一度闪耀着光芒,但旋即黯淡下来:“我没有参加抗战,这是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吕正操看出了他的心结,语气严肃道:“您走后,东北军没有丢过一分颜面!您放心,东北军带着您的期望,永远站在抗战第一线!外界虽然误解您,但我心里清楚。”

为何张学良会觉得自己无功,而吕正操却如此激动地为他辩护?两位耄耋老人并肩而坐,回溯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突然袭击沈阳,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张学良统帅的20万东北军面对兵力不足的日本关东军,却执行了“不抵抗政策”。军械武器被束之高阁,结果北大营迅速被攻破。

日军铁蹄紧接着踏破奉天、四平、吉林、齐齐哈尔等地,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了1932年初,整个东北大地陷入黑暗的统治之中。随后,日本扶植了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长达十余年的残酷奴役。

当年装备精良、号称第一支拥有海陆空三军的东北军,却未曾发一枪一炮,便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让人。更令人痛心的是,一支不足两万人的敌军,仅用五个月时间,就在20万东北军眼皮底下抢占了整个东北。东北人民对东北军乃至张学良的仇恨,便在这段历史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日本建起傀儡政权后,对东北百姓实施极其残酷的统治。他们将原住民强制迁入“部落”,这些“部落”其实是被集中管理的封闭区域。被驱赶的人们犹如野蛮时代般,挤居在洞穴里,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1936年至1939年,仅三年间,东北竟建成了多达14000个这样的“部落”。

村庄原本的宁静祥和荡然无存,变成了荒芜无人问津的废墟。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黄沙漫天,杂草丛生,根本无法耕种。男女老少只能挤在用简陋材料搭建的窝棚中,一遇风雨,窝棚就被吹得摇摇欲坠,甚至被大风卷走。部分人还被日军逼迫挖掘地下洞穴作为栖身之所,洞口简陋,只能用几根长木条挡着。频繁的塌方导致许多人被活埋,生命危险时刻相伴。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离开故土,拒绝被无情统治的命运。但对于这些顽固的村民,日军的枪口从不留情。他们常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不听从命令的村民用绳索绑缚吊在树上,挥刀砍杀。凄厉的哀嚎声与挣扎声此起彼伏,却成了日军的“娱乐”与“战功”展示。他们肆无忌惮地嘲笑自己的残忍行径,把手无寸铁的东北人当作数字统计的“战果”。

东北人民的耻辱与愤怒日积月累,自然转化为对东北军的痛恨和对张学良的唾弃。他们责怪张学良未开一枪抵抗,东北军未发一弹反击,痛心于大好河山被轻易夺走。许多人坚信,若非张学良下令不抵抗,日军绝不会如此迅速占领东北;若非如此,东北人民不至于流离失所;若非如此,东北不会在黑暗中沉沦十几年。

正是这条“不抵抗”的命令,让张学良背负“懦夫”、“孬种”的骂名,被称作“不抵抗将军”,东北军被冠以“软蛋”的羞辱称号。然而,作为其旧部的吕正操,最清楚张学良做出这一决定的艰难与无奈,也明白世人对他的误解有多深。

谈及二人初识,必须追溯至1922年春季。那时,年轻气盛的吕正操刚加入东北军,因几年的书香熏陶,他文采斐然,书法一流,在军中颇具优势。一次偶然,张学良发现了他的不同凡响——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工整的书法,让张学良对他倍加器重。两人由此结识。

彼时,奉军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休。张学良为巩固势力,决定培养吕正操,送他入东北讲武堂深造。自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跨越数十载。

1936年,蒋介石依然奉行“不抵抗政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东北成了人间地狱,国人对张学良的指责声未曾停歇。张学良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虽然他并非最终决策者。东北军被背后捅刀,号称无敌,实则形同纸糊,未开一枪。

忍无可忍的张学良向士兵们承诺:“我们要打回东北去!”但蒋介石仍然逼迫东北军“剿共”,试图铲除共产党力量,同时也将东北军视为眼中钉。

走投无路的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促使国内战争转为全国抗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局势转折的关键枢纽。

这场事变意义重大,原因有二:首先,中国正处内忧外患交织之际,国民党围剿共产党频繁,内耗严重。日本侵略加剧,外患逼近。国民党未能认清形势,继续优先肃清政敌。若无西安事变,中国恐陷亡国危机。其次,事变影响了后续中国历史进程,推动各阶层命运巨变,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后迅速投入抗战,守护民族防线。

自洋务运动以来,民族觉醒一直是时代主旋律,而西安事变成为民族独立的里程碑。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此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短期内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期则推动中华民族解放,具有划时代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吕正操亲历这场事变,负责情报传递工作,确保情报准确及时。这也是他最理解张学良无奈之处的原因。只有迈出这一步,张学良才能洗刷骂名,在民族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埃及发现3座距今4000多年的... 埃及旅游和文物部6月28日宣布,埃及考古学家在该国南部阿斯旺省的库贝特哈瓦墓葬群发现3座岩石雕刻的古...
原创 隋...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决定在“大义公主”即将返回突厥之际,送她一份珍贵的礼物,以显示自己对这位公主...
原创 探... 嘿,朋友们!今天咱聊聊非洲一个挺特别的国家 —— 南非,它曾是非洲唯一的白人国家呢。这背后可有一段不...
原创 蒋... 戴笠曾陪同蒋介石前往罗浮山游玩,途中偶遇一位高僧。当高僧看到蒋介石时,立即行礼鞠躬,然而戴笠却毫不犹...
大清光绪年制粉彩龙凤纹执壶的艺... 一、历史背景与宫廷御制 大清光绪年制粉彩龙凤纹执壶是清代晚期光绪年间(1875—1908年)景德镇御...
原创 烧...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开展了大规模的销烟行动,标志着道光时期禁烟运动的高潮。这一天,后...
原创 清... 清朝皇帝的去世,至今仍然因档案记载的不完整而成为了许多历史谜团。但通过深入思考,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
原创 刘...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请看下面版本: ---...
原创 建... 好的,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总字数基本不变,每段都增加细节描写并保持原意: --- 老覃昨天发表...
原创 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突然发起进攻,袭击沈阳,武力占领东北,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男子私凿的“奥特曼石窟”即将被... 四川一男子私凿“奥特曼石窟”有了新进展。6月28日,雕刻者周某回应现代快报记者称,相关陶俑石窟应很快...
原创 我... 我军神级军事天才,只有一人,他就是毛主席。其他只能是名将! 一、四渡赤水:3 万人在 40 万敌军夹...
原创 秦... 秦琼,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堪称战神级人物。他不仅在隋唐时期的战场上留下赫赫战功,更是被视为“门...
原创 美... 对于全球各国而言,研究国家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代可以从历史中提炼出古人们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借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声明 6月2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出声明,详情如下。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 为便于观众准确便捷地预约、购...
原创 寒... 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突然入侵上谷郡,杀掠了大量百姓。消息传到长安后,整个朝廷陷入了恐慌...
原创 日... 日本的军国主义,犹如一只被禁锢已久的潘多拉魔盒,一旦重新开启,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将是巨大的,对周边国...
原创 考... 关于夏朝的真名是否为“夏”,这个疑问看似简单,但却涉及深刻的历史学问题。很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个问...
原创 历... 好的,我会根据你的要求进行改写。以下是重新表述后的版本: --- 一、如果曾国藩是赵匡胤,安庆或许...
原创 后... 一、落第书生 此人名叫敬翔,来自同州冯翊,他的祖先曾为唐朝的功臣,且有着赫赫声名。早在705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