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由蒋介石主政,但他们并未采取积极的抵抗措施,反而固守“安内攘外”的政策,这种态度让许多有志之士感到愤慨。尤其是在国家正遭受外来侵略之际,政府不作为的行为更显得尤为令人失望。在这样一个困境的背景下,我党坚持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抗侵略,逐渐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运动。而在这股浪潮中,许多年轻的有识之士响应号召,加入了抗战行列。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青年人物,便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坚定支持抗日的张学思。他是东北著名军阀张作霖的第四子,同时也曾是张学良将军的亲弟弟。张学思的成长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如何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的故事又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张学思出生于1916年,父亲张作霖是东北的军阀,因在皇姑屯遭遇日本人的暗杀而丧命。身为张作霖的儿子,张学思从小便对日本抱有深刻的仇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对日本侵略者的行径愤慨至极,立即投入到了抗日宣传的工作中,积极鼓动民众觉醒。然而,令他痛心的是,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却坚持“非抵抗政策”,无视国内的民族危机。这一行为深深打击了张学思的热情和信心,让他感到十分失望。
然而,在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张学思接触到了马列主义,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唯一真正为抗日救国而战斗的政党。1933年,年仅17岁的张学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被派往东北军的六十七军特务大队,开始从事兵运工作,利用自己的身份与资源,向党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此后,他在国民党内部的活动更加频繁,持续为党的事业提供着支持。
1937年,张学思顺利从军校毕业,被安排到东北军服役,成为一名见习排长。在这一时期,他活跃于上海、南京等地,并在我党的帮助下,积极参与营救哥哥张学良的行动。尽管蒋介石对东北问题的处理态度拖沓,使得张学思的努力未能取得太大成果,但他依然坚定地投身于抗战事业中。
1938年10月,张学思前往延安,进入延安马列学院深造,在那里他接受了进一步的革命思想教育。毕业后,他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作战,并很快在冀中军区担任了参谋处长等重要职务。在这段时期,张学思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多次反“扫荡”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抗战胜利后,张学思被调往东北,担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由于他出身东北,并且深知当地的风土人情,加之作为张作霖之子,他在东北的工作得心应手,顺利开展了许多工作。在此期间,张学思积极参与了南满根据地的建设,并担任了东北大学校长,培养了一大批为我军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这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49年4月,张学思奉命创建海军学校,并出任安东海军学校副校长,为中国海军的早期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53年,他被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年仅39岁的张学思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之一。
1956年,为了进一步提升张学思的军事水平,党和上级将他送往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在张学思留学的过程中,曾发生一件小插曲。因为他是张作霖之子,苏联方面起初并不愿意接纳他。然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亲自出面,与苏方沟通并做出了详细说明,最终为张学思争取到了赴苏学习的机会。从苏联回国后,张学思继续为中国海军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担任海军第一副参谋长、海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然而,在十年“特殊时期”中,张学思也未能幸免。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权力斗争,制造了大量的内部纷争,甚至公开挑衅萧劲光等领导。在这场“夺权”运动中,张学思不幸被陷害为“叛徒”,遭到了严酷的打压和迫害。1970年,张学思因遭受迫害去世,年仅54岁,英年早逝,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