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朋友们或许都听过一句话:“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东北地区经济萎靡,不适合轻易投入资金。东北经济的低迷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如果东北拥有一个通往世界主要航线的出海口,情况或许会大为改观。实际上,东北曾经确实拥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出海口,那就是海参崴,也就是现在俄罗斯的“不冻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令人意外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海参崴对中国的重要性。相较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曾被清朝割让、如今已回归祖国的地方,海参崴却至今仍未回归,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海参崴地处我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以南、牡丹江以东,紧邻朝鲜北部,并直接面向日本海。从地图上来看,海参崴恰好处于中俄朝三国的交界点,辐射影响力甚至扩展至韩国和日本,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且独特。
海参崴为何对我国东三省经济具有深远影响呢?众所周知,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都属于内陆省份,虽然距离海洋最近的直线距离只有大约15公里,但由于没有出海口,这两个省份虽名义上靠海,航运却发展有限。主要原因是清朝时期大面积土地被割让给俄国。如果海参崴仍属于我国,东北地区便能直接面向日本海,参与国际主要航运通道。凭借我国目前的工业实力,东北经济困局很可能会被打破,实现新的腾飞。
即使不考虑经济因素,海参崴在战略上对我国依然意义非凡。如果海参崴是我国领土,我国的出海口将向北推进至少400公里。这样一来,我国不仅能有效突破美国设置的两道“岛链”防线,深入太平洋腹地,还能在朝鲜半岛形成环形包围,对朝鲜、韩国和日本构成强大震慑。
然而,这些都只能停留在假设层面。早在19世纪,清政府就被迫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其中就包括海参崴这片关键地带。
海参崴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早在唐朝时期便被正式纳入版图。因气候寒冷、距离中原地区遥远,历代王朝多将此地作为流放犯人和贬谪官员的边远之地。明朝灭亡后,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海参崴及周边关外地区被满族视为“龙兴之地”,严格限制汉人迁入,导致这里逐渐荒废。随着清朝国力衰退,对边疆失去有效控制,远在北方的俄国开始展露侵占意图。
整个清朝时期,中俄关系复杂多变。早期清朝国力较强,俄国不敢轻举妄动,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边界,确认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属于中国,海参崴自然也包含其中。然而到了晚清,国力衰弱,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与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承认乌苏里江以东区域为中俄共管。
“共同管理”不过是俄国占领的过渡形式。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俄国再次施压,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当时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皇帝只顾自身统治,无力顾及国家领土的未来。
无论哪个时代,割地都是极度屈辱的。清朝覆灭后,我国多次尝试收复这片土地。20世纪初俄国爆发革命,沙皇统治动摇,内乱不断,无暇顾及远东。1919年北洋政府派兵北上,试图夺回海参崴,却遭到已被日本占领的现实阻挠,最终无功而返。
不久苏联成立,红军驱逐日军,重新控制远东地区,外蒙古也随之独立。我国当时政局动荡,无法对边疆主权发起有效争夺,收复机会彻底错失。
苏联巩固统治后,严格控制远东地区,视居住的中国人为潜在威胁。苏联整体对外国人态度排外,境内外国人境遇普遍艰难,更何况肤色、文化都截然不同的中国人?30年代“大清洗”运动波及远东,中国人遭受驱逐和屠杀,许多甚至不懂俄语,无法辩解,生命惨遭无情剥夺。超过30万中国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来自海参崴的至少有10万。有的回到中国,有的迁往中亚,如哈萨克斯坦等地定居。
短时间内,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几乎消失殆尽,苏联大量迁入俄罗斯人,海参崴彻底脱离中国,成为苏联领土。俄国夺取海参崴后即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寓意深远。正因如此,许多中国人对失去海参崴心怀遗憾,期盼它有朝一日重归祖国怀抱。
有人疑惑,为什么香港和澳门都能成功回归祖国,而海参崴等远东城市却不能?原因在于香港、澳门名义上是租借地,租期终结必归还。我国国力曾一度弱小,殖民者或许有赖账之心,但随着国家崛起,最终归还成定局。
而海参崴则是“割让”出去的领土,等于割肉疗伤。自《北京条约》签订那刻起,海参崴法律上已不属于我国。即便清朝覆灭、新中国成立,也无法要求收回这片土地。百年过去,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中国文化痕迹早被抹去,如今居住的是高鼻深目的俄罗斯人,从法律和文化层面看,海参崴与中国已无实质联系。
假如海参崴未来回归中国,只有两种极小可能:一是中俄关系决裂爆发战争,中国获胜并收回领土;二是通过双方某种利益交换,俄罗斯以海参崴作为筹码换取其他利益。两者均难以实现。因此,除非发生巨大变故,海参崴基本无望回归祖国。
尽管如此,失去海参崴的历史教训值得铭记,提醒我们国家必须强大,否则就只能被人肆意宰割。落后便挨打,唯有强盛才能捍卫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