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义煤观音堂煤矿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老炮楼,建于1920年,至今已有整整百年的历史。这座结构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煤矿从建立到发展的见证者,它承载了无数的故事与记忆。
这座老炮楼的建设者是观音堂煤矿的前身“民生煤矿公司”的创始人张钫。他,字伯英,1886年出生于河南新安县铁门镇,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张钫于1920年创建了民生煤矿公司。他不畏艰难,四处奔走促进袁世凯护国,在抗战时期,他更是在危难之际打开粮库,施以救助灾民。他曾担任国民党第二十路军总指挥,且在河南省代主席的位置上拥有重要的影响力。经过一系列风波的洗礼,他在解放战争后期果敢率领部队起义,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并称其为“中原老军事家”。当时,张钫在矿区修建了三座炮楼,主要用于防护矿区现如今留存下来的这座炮楼极为完整,一楼设有多个射击孔,展现了当年斗争的决心。
这座炮楼采用砖混结构,整体设计呈梯形,共有三层。底层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内有地下室和神秘的暗道,暗道直通民生煤矿公司的总部;而二层则设置了护矿队员的宿舍,窗户上布满了射击孔,以便于防守;顶层则为布兵守卫室,四周雕刻出9个重机枪射击孔,展示出其防御的巧妙设计与力量。
民生煤矿公司的旧址由这座老炮楼和众多窑洞构成,现如今已被列为河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周围随处可见众多名人题字的石牌,似乎在讲述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
老炮楼前矗立着一棵古老的石榴树,传说这棵树是张钫亲手种下,因为他的母亲对石榴情有独钟。因此,这棵石榴树被人们称为“孝心树”,它不仅见证了历史,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
观音堂煤矿自创办以来,就是我国首个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股份制煤矿,被誉为“中国第一民族煤矿”。爱国将领张钫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念,取名“民生”。
这片土地上流淌着浓厚的红色血脉。早在20世纪初,观音堂火车站就是陇海铁路西段的终点。1921年11月20日,首次举行的大罢工在这里爆发,煤矿工人们积极参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潮。1927年3月上旬,中共渑池县城关党小组派人到民生煤矿开展地下党活动,建立了河南最早的煤矿工会。到了1939年9月,中共党员赵耕郊也多次前往此地,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1947年秋,如火如荼的群众运动中,中共陕县县委的领导人率军前来矿区,号召大家反抗地方的反动武装,成立了百余人的工人武装。此后,矿工会副主席、县公安队长、共产党员丁文治被捕,在酷刑面前他毫不动摇,最终因勇敢抗争而壮烈牺牲。如今,这个煤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产业蓬勃发展,民生欣欣向荣。
在如今的矿区,矿工们井然有序地冲澡,卸下工作后的疲惫,感受到温暖与洗礼。
如今,许多矿工已能够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矿区的私家车辆超过了400辆,展现出生活水平的提升。
矿工们在下井时,总是带着矿上发的免费午餐,保障了他们的饮食。
经过棚户区改造,矿区内新建了一排排崭新的居民楼,极大改善了居住条件。
矿区的绿化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山头仿佛被装点成一个个免费的大公园,成为矿工们放松的好去处。
矿工的家属们在小游园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尽情地休闲娱乐。
“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担当作为,追求卓越”,正是观音堂煤矿所秉承的企业精神。
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老炮楼依旧巍然屹立,旧厂房见证着那段历史,而新建筑与老建筑并存,交织着这座百年老矿的发展历程。这座被誉为“中国最美矿山”的煤矿,如今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天定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