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干卿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他在1938年毅然投身于八路军,凭借其卓越的战斗表现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迅速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从一名普通战士起步,经历班长、排长、连长等多重职务,孙干卿仅用短短14年的时间便升任为第43军的参谋长,成为我国优秀的军级指挥员之一。
在1955年,孙干卿担任海南军区的参谋长,绝对是军队中的高级干部,但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他没有被授予少将军衔?接下来,我将和大家一起回顾孙干卿在战火纷飞年代的成长历程。
在抗日战争时期,孙干卿于1938年加入八路军,在山东纵队任职,他曾担任战士、班长和排长等职务。到1939年春天,他已经成为连长,而同年10月便升任营长,1945年更是顺利地提拔为副团长。他用7年的时间,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副团级干部。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孙干卿在1946年2月被提拔为团长,充分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所率领的部队参与了辽沈和平津两大经典战役,攻占长春,打下四平,战斗至锦州,最终克服天津,深受四野总部的赞誉,被誉为“攻坚老虎”。1949年5月14日,他带领部队成功过江,成为四野中第一个胜利横渡长江的部队。渡江后,他作为第43军的前锋团,快速横扫鄂东、赣西和两广地区。经过不懈努力,孙干卿在1949年升任为第43军128师的参谋长,短短11年内便成为副师级干部。
1950年4月16日,孙干卿参与了海南岛解放战役,带领先头部队成功登岛,并在“天涯海角”树起了胜利的旗帜。接着,1951年7月,他升任128师的师长,1952年7月又担任海南军区副参谋长兼第43军的军参谋长,最终在1954年6月成为海南军区参谋长。经过14年的刻苦奋斗,孙干卿终成为军级干部。
在1955年授衔时,对于抗战初期入伍的士兵,授予少将军衔的规定极为严格,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现任军级职务、德才兼备,以及在特定时间之前担任相应职务的经验”。尽管孙干卿在当时已是军级干部,且德才优秀,符合少将的条件,但遗憾的是,他在1940年8月20日之前仅担任营长,1946年6月26日之前是团长,1949年10月1日之前依然是团长,因此未能满足所有少将授予的条件。最终,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大校军衔。
孙干卿从抗战时期的普通战士,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从齐鲁大地的硝烟战场,一路杀到海南岛,逐渐成长为我军中的杰出指挥官,遗憾的是在1955年未能成为将星。这不仅说明当时授衔的条件“苛刻”,还体现了军衔的高含金量,也支持了“抗日不上将”的说法。直到1961年,孙干卿才如愿晋升为少将,成为开国将军中的一员。
1969年,孙干卿担任广州军区的参谋长,曾辅佐著名战将许世友。值得一提的是,在1984年时,已年届65岁的孫干卿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担任昆明军区的参谋长,参与了对越两山的战斗,成功指挥大军对越南进行反击,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出生于1919年1月,于2019年1月5日去世,享年整整100岁,成为长寿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