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一场超级重要的大战。白起在这场战役里,带着秦军把赵国打得那叫一个惨,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这事儿可把其他各国都吓得不轻。按道理说,白起给秦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秦昭襄王怎么着也得好好奖赏他,让他风光无限吧。可谁能想到,长平之战刚结束没多久,白起竟然被秦昭襄王赐死了,这结局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今天咱就来唠唠,这长平之战胜利以后,白起明明手握重兵,他为啥不趁机拥兵自重,反而乖乖地回到秦国,最后落得个被赐死的悲惨下场呢?
咱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环境。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打来打去,局势那叫一个复杂。国与国之间为了表示诚意,经常会互换人质,而且这人质的地位一般都不低。你看,楚怀王为了能得到别国的救援,就两次把太子派出去当人质,那时候这种人质被叫做质子。那个时候,人质的概念特别流行。白起呢,原本就是个底层平民,全靠着自己在战场上拼命,一步一步靠着军功才当上了大良造,在军中那威望高得很。秦昭襄王对他,那真是又喜欢又害怕。喜欢他是因为他能打仗,给秦国开疆拓土;害怕呢,也是因为他功劳太大、威望太高,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啊,秦昭襄王把白起的亲人当人质,这事儿太有可能了。你想啊,白起要是敢造反,他能不顾自己亲人的死活吗?这一招,可把白起给拿捏得死死的。
再说说白起这个人的思想观念。虽说战国时期已经从奴隶制社会慢慢往封建制社会转变了,可贵贱之分还是特别严重。你看山东六国搞的封君制,封的大多都是宗亲贵族。好多奴隶制社会的习惯,还一直保留着呢,这些习惯就像刻在人们骨子里一样。贵族们可能表现得不太明显,但在平民身上就特别突出。那时候,忠君报国的观念特别流行,白起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他从心底里就觉得,自己能有今天,全是秦王给的机会。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白起心里,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信仰。他觉得秦王赏识他、重用他,他就得对秦王忠诚,哪怕秦王后来对他不好了,他也狠不下心来造反。这种思想上的枷锁,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打破的,就算白起在军事上再厉害,也没办法挣脱这种骨子里的观念。
咱们再从现实角度分析分析,白起就算真的想造反,他能成功吗?当时的战国,领土早就被战国七雄这些诸侯瓜分完了。长平之战以后,白起要是敢发动叛乱,他能去哪儿呢?秦国他肯定回不去了,他要是造反,秦国的老百姓能答应吗?肯定得跟他拼命。那赵国呢,就更别想了,他刚刚在长平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赵国上下对他恨之入骨,他要是去赵国,那不是自寻死路嘛。再看看其他国家,白起也攻打不了。为啥呢?因为他一旦造反,就成了无根之水,没有后勤保障。打仗可是个特别费钱粮物资的事儿,没有后方支持,他拿什么去打仗?就算他军事才能再厉害,人家别的国家只要坚守不出,他也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而且啊,当时的战国诸侯们,虽然互相之间也经常打仗,但他们都是一个层次的。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造反的将军,那还得了?其他诸侯肯定得联合起来对付他,谁也不想自己身边有个不稳定因素。所以说,白起造反成功的机会,简直太渺茫了,他心里肯定也清楚这一点。
这么看来,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就算知道秦昭襄王对自己起了猜忌,他也只能选择回去。他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没办法反抗,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白起的一生,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他在战场上无比辉煌,却在政治的漩涡里无奈落幕。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和残酷。
好啦,今天关于白起为啥不造反的事儿就唠到这儿啦。要是你对这段历史还有啥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讨论。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关注我,这样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更新的内容啦,祝大家天天都有好心情,干啥都顺顺利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