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很多人都会立即想到这位气吞万里如同神话般的英雄。他无畏无惧,宁死不屈,甚至宁可拔剑自刎,也不愿带着失败的面目回到乌江,面对昔日的江东父老。项羽以其豪气和勇猛,成为了无数后人崇拜的英雄。然而,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盖世英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却被刻画出了他情感上的一丝脆弱,特别是有一段记载提到“项王恐”这三个字。这个字眼,似乎暗示了项羽也有过恐惧的时刻,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细节也成了无数历史学者和爱好者争论的焦点。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项羽在如此强大的楚汉对抗中,出现了丝丝的恐惧?他的恐惧究竟源自哪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历史背景,就能发现,项羽的恐惧与一位名叫龙且的将领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位将领主导的一场战役,深刻改变了项羽的命运。
龙且,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大多数人熟知,但在楚汉战争的历史中,他的角色却非常重要。龙且是楚国的一名将领,尽管他的名字在史料中并不显赫,但如果没有他指挥的那场关键战役,项羽的命运可能会大为不同。龙且出生年月不详,但他早在项梁起兵时就已经跟随项羽,成为了项羽军中的一员骨干。
根据史料记载,龙且最初在项梁手下担任司马,并且在大破章邯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随后,他跟随项羽参与了与韩信、曹参等人的战斗,虽然一度战败,但很快又与项声一道平定了淮南地区的叛乱。历史上,对于龙且的记载逐渐归结为潍水之战,这一战几乎决定了他的命运。
而项羽为何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中,将自己军队的半数兵力交给龙且来指挥呢?这背后有其深刻的背景。公元前204年,项羽的军队成功将刘邦围困在荥阳,汉军的粮道被切断,刘邦陷入了极度危急的境地。此时,刘邦派出了使者提出议和,这种策略在古代战争中屡见不鲜,目的是为了一时喘息之机。但项羽的谋士范增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如果放过刘邦,后患无穷。事实上,如果当时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迅速采取行动,后来的楚汉争霸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而在此时,刘邦的谋士陈平也为项羽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这句话揭示了项羽真正的问题——他身边的人才并不多,局势也越来越复杂。项羽的困境在于,他虽然有范增这样的谋士,但却缺乏足够的能征善战的将领。于是,项羽不得不派遣龙且与齐国的田广联手,对抗韩信。
那么,为什么龙且的死会让项羽感到恐惧呢?这要从潍水之战说起。那时,韩信正在带领大军突破齐国,迅速占领了临淄。虽然田广有与项羽的宿怨,但此时他不得不求助于项羽。项羽意识到,如果韩信不断壮大,未来必然会对西楚的根基构成威胁,因此决定派出龙且率领楚军与田广联手,迎战韩信。
当时,龙且信心满满,认为韩信不过是个“易与之敌”。项羽也信任他,因此才将20万大军交给他指挥。然而,龙且的自信过头,忽视了韩信的战术巧妙。尽管韩信兵力不足,但他巧妙地利用地势,设下埋伏,并将潍水的沙袋撤掉,一举引发了洪水,淹没了楚军。龙且的军队在一片混乱中被彻底击溃,龙且也在乱军中丧命。
龙且的死,不仅是项羽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将领,更是他失去了一支重要的精锐部队。这20万精兵的陨落,对于项羽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此时的项羽原本拥有40万兵力,但经过一系列战斗后,他的兵力不断减少。项羽在此时意识到,如果他继续这样下去,根本无法与韩信对抗。兵力损失惨重,局势急转直下。
此外,项羽的后方也并不安稳。范增因不满项羽的决定而愤而出走,最终死于流亡,钟离昧和周殷也因为项羽的猜疑而丧失了信任。这导致了项羽军心涣散,连最坚实的支持都在动摇。
从整体形势来看,潍水之战不仅仅是项羽失去龙且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楚国的败局开始显现。韩信占领了三齐之地,并且能够通过地形优势,进而对西楚形成包围。相较之下,项羽的军队已然疲惫不堪,兵力越来越少,战斗的主动权渐渐转到了汉军手中。
综上所述,项羽感到恐惧的并不仅仅是龙且的死亡,而是他所面临的全局困境。他的兵力损失严重,内部的将领纷争,外部的敌人逐渐形成包围,项羽一旦开始深思这些因素,他自然会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无力感。至此,项羽的失败似乎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