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生动。字数变化不大,依然紧凑流畅:
---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大家常说川军内部派系纷繁复杂,关系错综,局势极为混乱。
那么,究竟有多乱呢?
四川军阀的军官派系主要分为四个大集团,而四川的主要部队派系也同样有四支。
这些派系彼此独立,互不隶属。有时联合合作,有时激烈对立。正因如此,从辛亥革命爆发到抗战前短短19年间,四川境内竟爆发了将近五百场大小战斗。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民国军阀史,聚焦川军。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四川几大主要军阀派系,这次则着眼于各大部队派系。
理清楚这两种派系的关系,大家才能明白,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四川会如此动荡不安。
四川军阀不仅派系繁多,连军队的构成也异常复杂。
辛亥革命之后,四川境内主要有四支军队力量:清末组建的新军、保路运动期间建立的保路军、以及同盟会在重庆组建的蜀军。
这几股势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
这些不同来源的部队构成,早在军官派系形成之前,就已经预示了四川未来20余年的动荡不安。
四川最早的新军起于1902年,当时山西巡抚岑春煊调任四川总督,他带来了一批山西兵。
不过他没在四川待多久,便调任两广总督,那批兵也被他带走了。
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开创了四川新军编练的先河,还创办了一所现代军事学校——四川武备学堂。
这所军校的毕业生中,有四人后来曾经先后担任过四川的最高军政长官——四川都督(也称将军或督军),他们分别是尹昌衡、胡景伊、周道刚和刘存厚。
这几位军官联手组成了川军中最早的一个军官派系,称为武备系。
具体的军官派系内容可参考上一期,这里就不再赘述。
到了1903年,锡良调任四川总督后,四川本地的新军才开始真正系统地编练。
由于四川管辖康藏地区,地域广阔,民情复杂,最初计划组建三个镇的新军,相当于今天的三个师。
但由于种种阻碍,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大清王朝覆灭时,才勉强组建出一个镇,即陆军第十七镇。
这支队伍里还曾有将军郭松龄,彼时担任一营营长。
辛亥革命爆发后,四川多股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而这支陆军第十七镇的新军连同其统制朱庆澜,一同成为以成都为核心的大汉四川军政府的主力。
保路运动的核心人物蒲殿俊被推举为大汉军政府都督,朱庆澜任副都督。陆军第十七镇也改名为四川陆军第一师。
他们还请来了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尹昌衡,担任军政部长。
这个人物之后在四川政局中还有不少重要戏份,大家要记住他。
这支以清末新军为骨干、以成都为根据地的大汉军政府,便是当时四川第一股重要军事力量。
我们把时间线稍微往前拨一拨。
1904年初,清政府在成都成立川汉铁路公司,计划修建一条由成都出发,经内江、重庆、万县、奉节、秭归、宜昌,一直通达汉口的铁路,全长1223公里,连接四川和湖北两省。
这条铁路的总设计师是著名工程师詹天佑。
铁路建设资金主要靠集股筹资,尽管很多是强行摊派,但资金大头来自民间,因此这条铁路带有官办背景的商办性质。
到1911年5月,大清朝廷颁布一条不合理的国有化命令,欲将川、湘、鄂、粤四省铁路收归国有。
这所谓“国有化”,其实是将铁路权益转卖给外国资本。
民间被强行收钱,朝廷却把铁路利益拱手送给洋人,这激起了民众极大愤怒。
于是川、湘、鄂、粤几省人民纷纷发起抗议,号召“破约保路”,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四川尤其激烈,还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
前面提到的大汉军政府都督蒲殿俊就是该会的创始人兼会长。
大清朝廷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局面,时任四川总督赵尔丰带头镇压保路运动,围剿抗争力量。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四川民众,同盟会和袍哥会趁机加入,保路同志会的力量逐渐发展为武装起义。
1911年9月25日,吴玉章、王天杰率领保路同志会起义军在四川自贡荣县宣布独立,这比武昌起义早了半个月,实为第一个脱离满清统治、建立军政府的行动。
四川保路运动激烈,朝廷撤换总督赵尔丰,任命端方署理四川总督,并调湖北新军入川平叛。
因湖北调兵,导致湖北军力空虚,间接为武昌起义成功创造了条件。
真是蝴蝶效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川宣布独立后,这股因保路运动凝聚的军事力量组建为四川陆军第二师,成为第二股重要军团势力。
除此之外,辛亥革命期间,重庆同盟会成员张培爵、夏之时发动起义,成立了蜀军军政府,张、夏分别任正副都督。
黄兴推荐乐山籍的熊克武出任蜀军总司令。熊克武在孙中山及同盟会支持下购买武器,招募新军,成立了蜀军第一师,自任师长。
这是四川第三股军事力量,也是唯一一支完全掌控在同盟会手中的军队。
除了上述三股势力,四川还有一股较为松散的旧军力量,即清朝时期的各地巡防营。
巡防营是清末地方官军的统称。
在“新军”出现前,清军有三大派别:以满人为主的八旗兵,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以及湘军、淮军等团练乡勇。
全国开始编练新军后,1907年,清陆军部下令对旧军进行整编,挑选优秀人员补充,成立巡防营,负责地方守备。
巡防营装备和训练接近新军,但军官多出自旧军,毕业生基本都进入新军,士兵也多为新军剩余人员,因此整体实力不及新军。
巡防营和新军关系不睦,类似宋朝禁军与厢军的对立。
辛亥革命后,四川各势力各自为政,许多巡防营旧军选择加入不同革命军,这为后续混战留下隐患。
1911年11月27日,成都大汉军政府成立。
但成立不足两周,12月8日,军政府正副都督蒲殿俊和朱庆澜出席阅兵式时,巡防营旧军借口索饷发难,发动兵变,致使两都督仓皇逃跑。
关键时刻,前面提到的军政部长尹昌衡挺身而出,带兵镇压兵变,随即被推举为新任大汉军政府都督。
随后,他顺势清算前清旧势力,处决了镇压保路运动的前四川总督赵尔丰。
此时,四川已有两个军政府:成都大汉军政府和重庆蜀军军政府,局势自始混乱。
保路同志会的成员在成都因背景被吸收到大汉军政府,在重庆则被同盟会吸纳。
双方虽曾想武力统一四川,但最终只能坐下来谈判。
1912年3月11日,双方正式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
大汉军政府的尹昌衡出任正都督,蜀军军政府的张培爵任副都督。
四川易帜归顺北洋,表面实现了统一。
但实际上,各军团势力依旧相互独立。
陆军第十七镇改编为四川陆军第一师;保路同志会武装为第二师;巡防营及其他零散武装组成第三师;
刘存厚从云南调回,担任新组建的陆军第四师师长;熊克武的重庆蜀军则改编为第五师。
五支部队,各有势力背景。
大清新军、旧军、无同盟会的保路起义军、同盟会控制的重庆蜀军,以及尹昌衡领导的武备系部队。
光听就头疼,对吧?
更别提这时四川军官派系还未完全登场。
尹昌衡任都督后,重用武备学堂的弟子,形成了川军首个军官派系——武备系,也为后来派系纷争奠定基础。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同盟会背景的蜀军熊克武宣布重庆独立,举兵讨袁。
武备系的胡景伊、刘存厚倒向袁世凯阵营,四川内战由此爆发。
之后武备系势力衰退,速成系、保定系渐次崛起,四川派系斗争进入新阶段。
近20年间,四川军阀间爆发了数百场大小战斗。
直到抗战爆发,川军才开始大规模出川作战。
这些内容,我们下期继续讲。
---
参考文献:
《乱世兵患:1911-1935年川军与当地社会》 张远波
《川系军阀的形成》 张建基
《关于四川军阀割据混战的几个问题》 涂鸣皋
---
如果你觉得节奏还可以,我可以帮你做进一步润色或调整。要不要我帮你做个提纲或者写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