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先生去世后,全球的目光纷纷聚焦于他,关于他的评价也热烈展开。无论是围绕这位历史人物本身,还是苏联往昔与今日俄罗斯及各国之间复杂的双边或多边关系,大家都试图对他的历史功绩和影响做出新的总结与评判。这种盖棺定论式的观察和反思,反映了世界对他及其时代的深刻关注。
今天,我想特别谈一谈戈尔巴乔夫与中国之间的故事,尤其是他与邓小平先生之间那段重要的历史交往。两位领导人的会晤,不仅是个人的会见,更是两国关系调整的重要节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回到1989年5月16日,上午十点,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展开了他们的会谈。会谈结束后,两人又共进午餐,席间持续交谈,这次见面极为重要。当时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后来回忆说,这次会见充分表达了中苏两国领导人顺应时代潮流的决心——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呼声。此次会晤不仅反映了双方最高领导人希望维护两国人民友谊与合作、改善双边关系的强烈愿望,更象征着中苏关系迈向新阶段的起点。
这次会见的主题非常鲜明,由邓小平先生提出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八个字成为双方共识,戈尔巴乔夫先生对此高度赞同。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简要回顾当时两位领导人的会谈内容,尤其是邓小平先生强调的几个核心观点。温故而知新,这段历史不仅对今天的中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对中国的发展战略同样启迪深远。
1989年的这次会谈,实际上是经过了三年多精心准备的结果。邓小平本人曾坦言:“我三年前就开始筹划这次与戈尔巴乔夫的会面,一直在思考如何切入这个复杂的议题,最后确定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八个字。”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中苏关系转折的深刻洞察。
会谈中,邓小平提到,尽管双方关系长期处于紧张和对抗状态,但会面时仍以“同志”相称,握手而非拥抱,体现一种礼节上的分寸感。他还特别指出,未来两国关系应当转变为普通国家间的合作关系,不再是过去那种50年代初因朝鲜战争形成的盟友关系。邓小平强调,从冷战时期中国反霸权斗争开始,中国就奉行“不称霸、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这一点至今未变。
当时翻译方面也有些小状况,俄方口译由于语言不够流畅,加之邓小平已年过八旬,理解上稍有难度,因此中方承担了大部分口译工作,确保双方沟通顺畅。这些细节体现了会谈的严肃性和务实态度。
邓小平在谈话中提出了几个重要要点。首先,中国人民真诚希望中苏关系得到改善;其次,明确这次会谈的目的就是“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他用了将近50分钟详细回顾了中苏、中俄关系的历史。邓小平严肃指出,历史上列强对中国的欺压,特别是沙俄对中国土地的掠夺——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给中国带来极大损失。对此他态度坚定,言辞中透露出民族的自尊和历史的沉重感。
更重要的是,邓小平自述他本人是处理中苏矛盾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负责人。当时,他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兼常务副总理,主持所有涉及苏联的外交事务,对合作与矛盾的处理起到了决定作用。他总结说,中俄、中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让中国感到屈辱。这是邓小平的原话,字字沉甸甸。
此外,邓小平也提到了五六十年代两国间的论战,坦言当时双方都说过过激甚至空洞的话,现在看来并非所有观点都正确。戈尔巴乔夫则表达了相似的态度,双方都承认过去存在错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双方关系缓和奠定了基础。
会谈最后,邓小平强调,过去的恩怨如风般消散,重点应放在开辟未来。未来的两大课题尤为关键: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命运。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巨变,和平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的定位与实践需要重新认识;二是各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自身国情,探索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两大课题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前半段,邓小平对历史上的中苏、中俄关系多从批判角度剖析问题,而戈尔巴乔夫则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建设性的态度回应。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戈尔巴乔夫在接受中方媒体采访时曾高度评价中国的成功,特别称赞邓小平的领导能力,认为正是邓小平的远见让中国取得了比苏联更大的发展。
因此,在悼念戈尔巴乔夫先生之际,我们不仅缅怀他为改善中苏关系作出的积极贡献,更应借此契机重新审视邓小平先生在处理中苏、中俄关系过程中展现的卓越智慧。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这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同时,通过回顾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互动细节,也可以看出邓小平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邓小平曾私下透露,中苏两国的改革道路并不相同,中国不会简单复制苏联的模式,而是坚持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坚持和创新,成为中国后来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说,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这段历史见证了中苏关系的转折,也体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决心与智慧。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今天我们继续前行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