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水向东奔流,浪花一波接一波地淘尽了无数英雄豪杰。
随着三国故事的不断推进,一个又一个英雄逐渐退场,那种“浪花淘尽英雄”的凄凉感油然而生。
尤其是蜀汉后主刘禅,和他的父亲刘备相比,确实算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刘禅选择投降后,司马昭却大笑着赦免了他的死罪,这背后缘由耐人寻味。
关键就在于刘禅曾经写下的三个字,大臣们看不懂其中的含义,而司马昭却只需反过来读一读,便洞察一切。
刘禅投降魏国后,司马昭为何不当即将他处死?毕竟双方多年争斗,这正是千载难逢的除掉政敌的好机会。
实际上,司马昭没有动手,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虽然刘禅软弱无能,但他毕竟是蜀汉的合法后主。姜维为了守护蜀国,曾不惜一计害死三位贤臣,甚至连自己也丧命。
司马昭不敢冒险,因为谁都无法保证,刘禅死后,是否会有其他蜀国将领或文臣像姜维那样掀起叛乱。尽管叛乱终会被镇压,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反倒是将刘禅置于掌控之中,蜀汉朝臣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即便他们不讲道义,刘禅本人也不会允许。
这情形类似于金国靖康之变时,掳走宋徽宗与宋钦宗,其中一大目的便是令南宋顾忌,从而减少抵抗。
第二,刘禅在魏国境内的表现,尤其是“此间乐、不思蜀”的态度,暂且不论。最关键的是,他在住所门前挂上了“中山寨”三个字的牌匾。
起初对刘禅还有些犹豫的司马昭,看到这个门牌后,顿时对他失去了所有杀心。
魏国大臣们自然不理解,怎么简单三个字就能改变刘禅的命运?答案正如司马昭所提示,反过来读就是“寨山中”,意思是“在山中隐居”。
刘禅通过这个信号,向司马昭表明自己确实不再思念蜀国,甘愿隐居山林,不再问世事。
看透了刘禅的心意,司马昭当然不会再动杀心。更何况活着的刘禅,远比死去的刘禅更有利用价值,司马昭又何必自找麻烦?
第三,许多人看到“中山寨”这三个字,第一反应都会觉得十分熟悉,这正是因为“中山”二字背后的含义。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真假难辨,但他为何要强调这一点?正是因为中山靖王刘胜本人是个实际主义者,热衷享乐。
刘禅将“中山寨”挂在门前,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他将效仿中山靖王的生活方式,不再挥兵动刀。
这样一个心胸狭窄、只求自保、不求大志的刘禅,自然提不起司马昭丝毫兴趣。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是不是刘禅的缓兵之计?就像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灭吴国。
可问题是,刘禅既无此心,也无此力。即使有这份心思,现实和社会背景同样不允许他这么做。
当刘禅被软禁于魏境内时,蜀汉军民早已被全部镇压。即便允许刘禅返回蜀地,也必定处于严密监管之下,难有作为。
司马昭的想法人人皆知,却无计可施,这反而成为刘禅最为头疼的地方。
与其继续无谓地挣扎,不如认清现实,老老实实做个“中山靖王”。
直到今日,许多人仍将蜀国的失败归咎于刘禅。
当邓艾率数千魏军越过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却没有选择抵抗。
支持蜀汉的人士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总幻想如果刘禅能再坚持一会儿,或者等姜维回援,情况是否会有转机?
姜维若集结蜀国所有兵力与魏军一决胜负,胜负也未必定论。
然而人们常常过于理想化,忽略了最基本的现实。即使刘禅没选择出城投降,蜀国也绝无胜算。
军事谋略固然重要,但当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时,谋略的作用就大打折扣。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曾指出,魏蜀两国的地盘、人口与军事实力比例,几乎是九比一。
如此悬殊的差距下,哪怕诸葛亮再世,蜀国也难以与魏国正面对抗。
刘禅的投降,既是个人选择,更是无奈之举。
后世称刘禅为“扶不起的阿斗”,并非因为他守不住刘备留下的江山,而是因为与刘备相比,他的表现确实平庸得多。
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乡野小子成长为一方霸主,刘禅则从继承人变成“乐不思蜀”的君主,令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