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毛主席应当时359旅旅长王震的邀请,在那个物资匮乏、缺衣少食的艰难时刻,享用了由王震亲自安排的一顿丰盛大餐,桌上有烧鸡和红烧肉。餐后,王震注意到毛主席的上衣口袋异常鼓胀,才发现毛主席将剩下的鸡架偷偷塞进了兜里。王震了解后心中万分感慨,感到毛主席对百姓艰难处境的深刻体会。
自1938年起,日军多次对陕北发动进攻,但无一成功。尽管如此,作为抗战同盟的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却未曾作出任何援助,反而在背后实施了种种阻挠。尤其在1939年,日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联合对陕甘宁边区实施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实行了极其苛刻的政策:“不让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那时,延安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甚至连衣物和食物都成了问题。周恩来虽然号召全军节俭,但毕竟粮食还是会消耗殆尽。如果再不想办法,不必等待敌人的进攻,内部的消耗就足以让共产党遭受沉重的打击。
在这一困境下,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号召全党自力更生,解决困局。随着延安人民的帮助,党员干部们时常聚在一起商讨对策,而毛主席提出的这一口号,成为了当时的求生之道。直到1940年5月,朱德的到来,为解决困境带来了突破。各类物资在持久战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朱德提出将部队中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既能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又能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军民之间的和谐。
朱德是一个实干派,1940年9月,和一些党内干部一同考察了延安附近的土地。经过一番跋涉,几人来到了西川黄土沟岸,一片宽广的土地展现在眼前,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片适合开垦的好地。有干部提出,如果把烂泥洼和临镇一带开垦,所能解决的口粮将远远超过这里。朱德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便决定实地去看看。没多久,几人来到了一片湿润肥沃的土地,适合大规模开垦。当地百姓称这片土地为“烂泥洼”,因为此地地势低洼,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尽管如此,朱德等人却看到了这块土地的巨大潜力,于是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南泥湾”,并计划将其开发。
回到延安后,朱德将他的想法写成了一篇名为《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的文章,交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看后十分高兴,因为朱德的理念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他找到了朱德并说:“我们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我们的军队不仅要成为战斗队,更要成为生产队。”两人随即开始深入讨论,确定了大致的方针。1940年11月,朱德正式提出“军垦屯田”的构想,主张在不影响正常训练与战斗的情况下,部队可以投身于土地开垦的工作。
然而,谁来承担这一艰巨任务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毕竟,军队开荒的事从未有过先例,如何在恶劣条件下开展这一前所未有的任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时,359旅的王震被选中承担这一重任。王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长期与敌军作战,能啃下无数硬骨头。1940年底,朱德与王震进行了谈话,明确决定由359旅去南泥湾开荒。
王震虽然心里有些顾虑,但他最终还是表示会全力以赴。他表示:“我只有一个要求,千万不要把我们队伍派得太远,这样就无法保卫延安了。”朱德看出王震心中有疑虑,但随即做了保证,表示不仅会保证部队继续训练,还会使他们的任务不至于偏离太远。朱德解释,部队参与生产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进一步促进军民和谐。
1941年初,王震带领359旅正式进驻南泥湾,开始了开荒种地的艰苦工作。王震高唱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带领全军踏上了这一艰难的旅程。刚到南泥湾,战士们看到眼前的荒芜景象,很多人心里都很不舒服,毕竟许多人曾经是农民,现如今回到田间种地,显得有些不适应。王震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即着手解决大家的住宿问题,首先安排战士们挖窑洞,临时用树枝和杂草搭建帐篷供大家住宿。
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几名战士被派去背粮食。尽管手上磨起了血泡,大家依然咬牙坚持。一个月后,359旅的战士们就开垦了5000多亩土地,种上了粮食和蔬菜。到1941年春,已经开垦了11000亩土地,住上了温暖的窑洞,南泥湾渐渐成为了他们的家园。蔬菜丰收,粮食也长得旺盛,甚至开始养殖家畜,部队不仅自给自足,还把剩余的物资运往延安。
1943年7月,南泥湾正值丰收季节,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绿意盎然。就在这时,突然有战士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毛主席要来南泥湾视察工作。消息一传开,大家都欣喜若狂,特别是炊事班的战士们赶紧准备起了丰盛的菜肴,包括两只肥美的烧鸡。第二天,战士们换上干净的军装,满怀期待地等待毛主席的到来。
当毛主席终于来到南泥湾,大家激动地与他握手,王震也迎上前。毛主席走进田地,检查了庄稼的长势,并与正在劳作的战士们亲切交谈。中午时分,王震安排好饭菜,毛主席坐下后,看着桌上丰盛的烧鸡和红烧肉,却迟迟没有动筷子。他询问了部队的伙食情况,在得知大家的食物有所改善后,他才放心地开始享用红烧肉。毛主席吃得不多,担心如果自己吃了肉,战士们可能没有足够的食物。看到毛主席如此节俭,大家都深受触动。
饭后,毛主席拿起鸡架,包好放进了自己的上衣口袋。王震看到后,不禁问道:“主席,您要带走这些鸡架做什么?”毛主席笑着回答:“我们虽然现在的条件改善了,但节俭的生活作风不能丢,这些鸡架可以熬成汤。”大家听后深感震撼,毛主席不仅关心百姓,还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
毛主席的节俭作风一直贯穿他的一生。即使身为国家的领导人,他的衣物多次补丁,甚至曾把旧裤子翻面继续穿。每当新衣服送到,他总是拒绝穿,认为如果自己节约一件衣服,就能给前线的战士多一颗子弹。毛主席的生活朴素,出行多依靠步行和骑马,连最便宜的火柴都舍不得浪费。
毛主席始终牢记人民疾苦,自己吃穿用度从不讲究。他的节俭不仅是生活的态度,更是对全党全军的示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传承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让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