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战时如此抢眼的川军,军阀混战时却存在感这么弱?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川军的影响力在抗战期间异常强大,但在军阀混战时期却显得有些不够突出。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大家的传统认知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川军从未真正形成过一个统一的派系。比如像滇军,几乎全云南的军队都由一个人物控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而川军则截然不同,它内部派系众多,彼此间错综复杂。像什么武备系、速成系、保定系、军官系等多种派系并存,彼此常常发生摩擦。仅在1912年至1931年这段时间,四川的各大军阀之间就爆发了478次战斗,相当于每个月就有两次冲突。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川军的各大派系,看看它们是如何形塑四川的军阀格局的。
速成系:
速成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3年,当时河南巡抚锡良调任四川总督,开始着手编练四川的新军。锡良还设立了一个类似低级军官培训学校的“陆军弁biàn目队”。等到赵尔巽接任四川总督后,他建立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吸纳了大量的学生。这批学生成为了速成系的核心力量,成为了川军中最强大的派系之一。
然而,速成系并不是一个“和谐”的派系。内部也存在着强烈的竞争。两位大佬——刘湘与杨森,曾分别掌控速成系的领导权,并且相互之间的争斗也可谓激烈。刘湘出身成都大邑,毕业于速成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参战并在反袁战争中获得晋升,最终成为四川陆军的最大掌门人之一。刘湘与熊克武的“二军之战”便是川军内部最大规模的冲突之一,最终刘湘失败,被迫下野。
速成系的接班人是杨森,杨森原本也在速成学堂受训,但与刘湘的关系并不融洽。在一系列权力斗争后,杨森接手了川军第二军军长的位置,并曾一度得到直系政府的支持,试图统一四川。然而,他的计划遭到了四川其他军阀的激烈反击,最终被刘湘赶出了四川。
保定系:
保定系的根基要追溯到袁世凯创建的“北洋行营将弁学堂”。这一军校系统在四川也有分校,许多后来的川军将领都曾在此接受训练。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等人都是保定系的重要人物,毕业后,他们回到四川并迅速在各自的领域内崭露头角,形成了独立的军事势力。到1926年,老蒋发动北伐时,这些保定系的将领纷纷宣布易帜,带领的部队加入了北伐大军。
然而,保定系的巅峰时刻并没有持续太久。1932年秋,刘湘和刘文辉这两位四川军阀爆发了大规模的“二刘之战”。虽然刘湘最终胜利,刘文辉被迫逃往西康,但保定系也在这场战斗中基本瓦解。
军官系:
军官系的形成较晚,但也在川军的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1912年,四川都督尹昌衡创办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李家钰和罗泽洲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家钰从军官学堂毕业后,一度成为四川边防军的总司令,并通过与保定系的合作,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李家钰与罗泽洲联合其他川军军官,形成了一个新的派系——军官系。
然而,军官系并没有持续很久。1928年,刘湘的速成系与刘文辉的保定系联合起来,发起了对军官系的进攻。在激烈的冲突中,李家钰的军官系最终被瓦解。即便如此,李家钰依旧顽强地坚持着,最终选择与刘湘合作。
武备系:
武备系是川军最早的派系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川总督岑春煊时期。岑春煊开办了四川武备学堂,培养了大量的军官。尹昌衡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尹昌衡虽然起初并不显赫,但通过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力,他逐渐攀升为四川都督,掌控了四川的政权。
武备系的历史也充满波折。袁世凯为了笼络尹昌衡,通过武备系拉拢了胡景伊等人,但袁世凯最终并未信任胡景伊,导致了武备系的崩溃。四川也因此在袁世凯的掌控下失去了自治的机会,直到滇军进入四川并打击了武备系。
总结:
四川的军阀格局充满了复杂性,各个派系互相交织,争斗不断。虽然各派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强大的力量,但由于四川的派系众多且复杂,最终导致了川军的内部割据和混乱。尽管如此,川军在抗战时期依旧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成为了中国抗战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下期我们将继续探讨川军至抗战前的完整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