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自信地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他称自己为“始皇帝”。从古至今,君王的称谓总是有其专属,如“寡人”和“孤”等。在嬴政称帝之后,他的专属称号变成了“朕”。那为何嬴政选择“朕”作为自称,而非其他传统称谓呢?其实,拆解“朕”字的组成部分,你就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他之前,所有的国家最高统治者都自称为“王”。“王”是当时的天子,夏商周时期的天子常用“予一人”或“余一人”来称自己,这在《书经·汤诰》和《礼记·曲礼下》中有所记载。
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王常自称“孤”或“寡人”。《孟子》记载,王侯常称自己为“寡”;而《礼记·玉藻》中提到,小国的君主则自称为“孤”。“孤”和“寡人”均带有谦逊之意,表示君王自己才德不够。另有“君不谷”的说法,也是自谦的称谓,意味着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统治者虽然自称诸侯王,但他们并非中原的最高统治者。那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类似天子的称号。春秋战国以前,真正的天子自称“予一人”。然而,随着秦朝的建立,“朕”字逐渐取代了“予一人”的称谓。尽管如此,并非所有皇帝都使用“朕”这一自称。
唐代时,天子有时也称自己为“寡人”;而明代的朱元璋和朱棣则用“咱”或“俺”。不过,“朕”字作为皇帝的专属称谓,延续了最久,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才停止使用。那么,秦始皇为何会选用“朕”作为自称呢?
当嬴政建立秦朝,成为始皇帝后,他希望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称谓,以区别于过去的传统。他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李斯,李斯在大量文献中查找资料,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定了“朕”字。值得注意的是,在秦始皇之前,任何人都可以自称“朕”。
我们今天所见的汉字,是经过几千年演变的成果。其实,古代的“朕”字由“舟”和“灷”组成。《说文解字·舟部》中指出,“朕”有“我的”之意,这表明它曾隶属于舟部。“舟”本指船,船浮在水面上,象征着支配水,水为生命之源,船则是对水的制约工具,暗示着掌控一切的权力。
而“灷”字显然与火有关,表示人举着火把。火象征着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水和火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朕”字融合了这两种象征生命的力量,意义深远。自秦始皇使用“朕”字之后,这个词便成为了皇帝专用的自称,普通百姓若自称“朕”则会被视为僭越。
自秦始皇起,“皇帝”取代了“王”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专属的符号也越来越多,普通百姓无法使用这些象征,否则就有篡夺皇权之嫌。例如,龙成为了皇帝的象征,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皇权的代名词。在古代,龙只有皇帝才能拥有,影视剧中常有“保重龙体”之说,这如果说给其他人听,就意味着冒犯了皇权。
皇帝穿的朝服叫做“龙袍”,古人认为真龙应当有五爪,因此,只有皇帝的衣服上才会有五爪龙纹,而太子的龙袍则为四爪龙。皇帝的衣物、食具等均带有“龙”字或龙的图案,如龙椅、龙辇等。
另一个象征皇权的物品是“玉玺”。据说,秦始皇命人用著名的和氏璧铸造了传国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块玉玺象征着皇权,谁拥有玉玺,谁就能成为真正的天子。传国玉玺在唐朝时期失踪,虽然后来的王朝也有玉玺,但已不再是秦朝的那块玉玺。玉玺成为帝王心中的至宝,许多后代皇帝为此不惜重金仿制玉玺。
此外,九鼎也是一种象征皇权的物品。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并铸造了九鼎,代表着天下的统一。拥有九鼎就等于拥有了天下,这也使九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在秦始皇成为统一的帝王后,他也渴望得到九鼎,但始终未能如愿。后世的帝王对九鼎也十分重视,武则天和宋徽宗都曾为此费心重铸。
再有,皇帝的“圣旨”也是皇权的象征。圣旨是皇帝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违抗。传达圣旨时,所有臣民必须跪拜,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抗旨是大罪,历史上有许多因违抗圣旨而被处死的例子。东汉末年,曹操虽掌权,但他必须借皇帝的名义行事,发布命令。
除上述例子外,尚方宝剑也有着皇权的象征意义。尚方宝剑不仅仅是某一把剑,任何皇帝所珍视的宝剑都可被称作尚方宝剑。皇帝有时将其赐给器重的大臣,这些大臣便可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利。与龙袍、玉玺等象征物相比,尚方宝剑的象征意义略显薄弱,因为它并非专属于皇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每一件物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寓意。幸亏我们有众多文献记录历史的足迹,使我们可以在千年后依然领略到这些文化的深邃。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让外国人难以理解汉语的魅力,也使得汉语成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