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魏国,曾经是一个强盛一时的霸主,但最终却走向了衰落。那么,魏国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呢?从英雄史观的角度来看,魏国的衰败与魏惠王的一项重大决策密切相关,那就是他放走了两位能够让魏国持续辉煌的杰出人物——孙膑和商鞅。商鞅的故事可以后话,但本期我们重点讨论孙膑。
孙膑的故事充满了悲剧和戏剧性,情节也令人震撼。孙膑与庞涓同师于鬼谷子,两人自幼习文练武,天赋卓越。庞涓性格急躁,学到一些皮毛就急于出山谋求权势,而孙膑则耐心踏实,始终不急不躁,专心研学。鬼谷子看重孙膑的品性和才智,特意将兵法经典《孙子兵法》传授给了他,而庞涓则未能获得这部传世之作。
庞涓下山后进入魏国做了高官,而孙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辞别师父,前往魏国投奔庞涓。然而,庞涓心中充满了嫉妒,特别是在得知孙膑已经掌握了《孙子兵法》后,他心生嫉恨,誓言要夺回这本兵书。于是,庞涓策划了一个陷害孙膑的阴谋,将孙膑的双腿废掉,让他终生依赖轮椅。然后,庞涓假装关心孙膑,试图从他口中套出兵法的秘密。
经过一番阴差阳错,孙膑终于识破了庞涓的阴谋,假装疯癫,成功逃离魏国,最终投奔齐国。在齐国,孙膑被齐威王重用,他在赛马场上巧妙策划、辅佐田忌,最终带领齐军战胜了庞涓领导的魏军。两次大败魏军后,庞涓终于因羞愧自杀,而孙膑的复仇得以完成。
对于庞涓之死,史书中有生动的描述。当时,天色已晚,庞涓发现一棵树的树干格外明亮,走近一看,上面刻着“庞涓死此树下”六个大字,瞬间意识到自己中了孙膑的计谋。慌乱之下,庞涓试图逃脱,但最终被重重包围,无法逃脱,最后选择自杀。此事在历史上成为了复仇与智谋的经典象征。
至于孙膑为何最终能战胜庞涓,史书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孙膑深得《孙子兵法》的真髓,而庞涓虽然也有兵法学识,但缺乏真正的智慧与远见。确实,孙膑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学到了《孙子兵法》,更多的是因为他天生具备能够掌控全局、克制对手的智慧。这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几乎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深深吸引了无数读者。
然而,史书中关于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常常将他们二人描绘成典型的“好人”和“坏人”对立,尤其是鬼谷子传授兵法的情节更像是小说的编排,正史并未详细记载。不过,这样的故事情节使得孙膑与庞涓的对决,变得更具戏剧性,也容易引发人们对善恶的简单划分。
在分析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时,有些细节值得深思。比如,庞涓对孙膑有疑虑,认为孙膑与齐国有所牵连,部分原因是在孙膑的妻子是齐国人。魏国当时正计划攻灭赵国和韩国,局势异常紧张,每次关键时刻,齐国总会插手其中,帮助赵、韩国对抗魏国。这使得魏惠王对齐国人怀有极大的警惕,认为与齐国有联系的人,必然心怀异图。
孙膑的妻子是齐国人,魏惠王的敏感反应其实并非无缘无故。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像吴起为了能够在鲁国带兵,甚至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妻子。孙膑是否意识到这点并因此产生过什么应对,史书未作详细记录,但有人认为,孙膑一向聪明过人,若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孙膑或许就是齐国的间谍,但这一说法并不被普遍接受,毕竟当时的魏国正面临多国夹击,齐国无须通过派遣间谍来削弱魏国。
至于史书如何描述孙膑的逃亡过程,虽然没有明确交代孙膑的内心活动,但从他随后的行动来看,魏国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的过错。正因魏国的战略短视和过度的敌对情绪,才导致孙膑这样的才俊被迫流亡。与此同时,魏国的战略失误也让齐国迎来了宝贵的机会。
如今,有人将孙膑逃往齐国的事,戏剧化地描绘为“九阴真经”之类的传奇情节。有人认为,孙膑的离开使齐国如虎添翼,魏国将面临灾难。然而,从军事角度分析,齐国本就远强于魏国,无论孙膑是否加入,魏国的地理位置劣势和四面受敌的局面,早已决定了它的衰落命运。魏国的地理位置,处在四战之地,周边强敌环伺,而这种恶劣的环境决定了魏国无法长期保持强盛。
魏国与韩国一样,处于“四面楚歌”的局面,任何时候的稍微停歇,都会引来周围敌国的夹击。尽管魏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强盛过,但这份强盛始终是建立在不断侵略和维持战争状态的基础上。无论是魏国主动出击,还是齐国、楚国等国的反击,魏国都被迫应战。而魏国的内外困境,使得它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去抵抗齐国。
如果把这一切与历史上其他霸主的困境对比,我们会发现,魏国就像二战时期的德国,因地理位置所限,只能选择不断发动战争以求生存,但这也使得它与周围国家结下了深仇大恨。最终,魏国也只能走向衰败的命运。
至于孙膑的角色,无论他是否留在魏国,都无法改变魏国因其地理位置和外部压力所面临的困境。再来看那一场著名的“围魏救赵”战役,其实也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军事计谋。简单来说,就是齐国通过绕过魏国的防线,攻击魏国的后方,而魏国周围的邻国趁机发力。对于魏国来说,这样的困境其实是它四面受敌的结果,而孙膑的离去,只不过是这场局势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