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5月,石达开在经历了洪秀全的猜疑后,率领七万大军离开了天京。
6月9日,石达开抵达安庆,贴出告示向部下说明自己“忠诚不渝”的心意,强调自己“忠贞之志”、“愚忠之心”,并声明此行出于自保,因为洪秀全的猜疑使得他不得不做出这一决定。他同时宣布,虽然暂时离开天京,但并未脱离太平天国的队伍,目的是继续打击清朝,为天国事业贡献力量,谋取功名。
石达开具有极高的军中威望,且他对外宣称依然忠诚于太平天国,结果吸引了十万余人加入,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到8月时,天京城的驻军仅剩七八千人,而石达开所掌控的力量已经达到二十万。此时天京的防守形势愈加薄弱,清军趁机反扑。
随着天京事变的爆发,清军借机在东线展开攻势,逐步占领溧水、句容等地,并在石达开出走的同月包围了镇江。东线战事紧张,而西线同样并未稳定。此时,湘军在武昌展开围攻,守将韦俊因其兄韦昌辉被处决心情低落,最终撤离了武昌。随即,湘军乘胜东下,围困了九江,这一战略重地如果失守,将直接威胁安庆并可能突破天京的防线。
陈玉成意识到情况紧急,决定采取围魏救赵之计,转而进攻湖北,试图迫使湘军回援,但未能成功。尽管如此,西线的防守仍较为坚固,九江的城防依旧较为牢固,暂时不易失守。
尽管东线形势岌岌可危,洪秀全最初并不想低头向石达开求助。
他任命亲信蒙得恩、钟芳礼、洪仁发和洪仁达等人负责指挥,但这些人对军事并不熟悉,导致防务失误,战况愈加恶化。面对内外压力,洪秀全最终决定削去洪仁发和洪仁达的王爵,派遣使者持“义王”金牌,邀请石达开回京协助防务。
从表面看,洪秀全以天王身份公开认错,给予石达开面子,本应是个值得回报的机会。但石达开因对洪秀全的长期不满,尤其是洪秀全排挤外姓亲信、偏信亲族的行为,以及对天京统治的消极态度,使他最终拒绝了回京的召唤,继续坚持自己的战略目标,选择在江西一带发展。
石达开的拒绝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延续,也反映了他对洪秀全失望的根本原因。早期,洪秀全与冯云山为了制衡杨秀清等“下凡夺权派”,将石达开引入太平天国,建立了牢固的关系,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矛盾愈加显现,最终导致了关系破裂。
石达开与洪秀全的决裂,是一段让人遗憾的历史。
起初,两人曾是并肩作战的兄弟,洪秀全在失去冯云山后依赖石达开的支持,甚至采取措施吸纳平南县的胡以晃等人以加强力量。但随着太平天国内部局势变化,石达开对洪秀全的治理能力产生质疑,而洪秀全则开始更加倚重亲信,排斥石达开等外部势力。最终,石达开选择离开,洪秀全也未能挽回这段关系。
石达开拒绝回援天京,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在石达开缺席的情况下,陈玉成和李秀成等将领承担了更多责任,继续稳固前线。陈玉成自从秦日纲死后,逐渐成长为独立的指挥员,虽然未能及时解救九江,但他的军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并获得了更大的支持。与此同时,李秀成通过联合捻军势力,发展了强大的兵力,形成了与石达开对抗的局面。尽管石达开不愿回归,陈玉成和李秀成依然继续忠诚于洪秀全,带领军队打响了多场重要战斗。
1857年10月,陈玉成率军转战鄂皖豫交界地区,屡立战功。
李秀成也在同一时间赶赴镇江,成功解救被围困的太平军。消息传到天京,洪秀全十分高兴,立即册封陈玉成为全军掌率,李秀成则被封为副掌率,并晋升为合天侯。两人的晋升,使他们成为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解救天京危局后,李秀成的征战依旧继续。
他接连占领了全椒、滁州等地,虽然在进攻江浦和浦口时因兵力不足遭遇清军反扑,但李秀成依然坚持战斗。随着陈玉成的支援到来,两人重新联合并制定了进攻战略。陈玉成负责攻击庐州,切断清军增援通道,而李秀成则协助拦截江北大营增援的清军。经过数次激烈战斗,太平军成功夺取了庐州,并向江北大营发起进攻。
1858年9月,陈玉成率先发动进攻,迎战清军的援军。
清军骑兵在此战中失利,太平军通过精心布置的战术,成功突破了清军防线。随后,李秀成和陈玉成的联合攻势彻底击溃了清军的江北大营。尽管清军随后派遣了张玉良等增援,太平军继续保持优势,最终取得了关键胜利。
然而,西线的战局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九江的失守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严重威胁。此时,清军的行动受到英法联军进攻的牵制,使得湘军未能按计划进一步进攻安庆。尽管面临内外困境,太平天国依旧凭借李秀成等人的努力稳住了局面。
随着西线的胜利,李秀成和陈玉成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他们在多次胜利后,决定进攻江南大营,最终在多次战斗后成功占领了庐州并击败了江南大营的清军。此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太平天国的战略位置,也极大地削弱了清朝的战斗力,尽管在过程中,李秀成与陈玉成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他们成功地为太平天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859年,随着局势的逐步变化,湘军的地位逐渐上升。
曾国藩在湘军的支持下,逐渐获得了更高的军事权力,成为太平天国强敌的重要角色。清朝的战略逐渐调整,湘军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使得局势愈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