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领中,邓华无疑是其中少数几位被称为“军政双全”的人物之一。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战初期,他都在政工岗位上拼搏;到了抗战中后期,邓华开始担任更为重要的职务,逐渐成为军政两方面的核心人物;而在解放战争时期,邓华更是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成为了革命军队中的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
在邓华的战斗生涯中,他曾与众多将领并肩作战,他们分别被授予了何种军衔,背后又有怎样的合作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1927年,邓华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了湘南起义,肩负起革命的责任,带领队伍上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1930年,红军进入吉安后,邓华所在的红12军教导大队改编为红12军36师,他从教导大队政委升任为师政委,师长是张宗逊。张宗逊身为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一文一武,彼此配合默契,使得36师这一规模较小的师级部队,得以在战斗中展现出强大的作战力。
到了1932年12月,红12军36师与红22军合并,组成了红22军,罗炳辉担任军长,36师则改编为红22军66师,黄永胜接任师长,邓华继续担任政委。这次合并后,部队与红军其他单位一起,参与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最终经历了严酷的战斗考验。随着后续的改编,66师被重新编入红1军团第1师第3团,黄永胜担任团长,邓华担任政委。长征途中,他们曾在湘江激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1935年,邓华调任红1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师长刘亚楼,政委肖华。翌年,西安事变爆发后,邓华被调任红1师政委,师长陈赓,之后他再度调任红2师政委,并与黄永胜再次搭档,担任重要职务。
抗战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最初由黄永胜担任,之后由杨得志接替,邓华则担任了政训处主任。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按国民党军制设立,许多政委职务被降为副职,邓华也在685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调任115师独立团政委,团长由杨成武担任。
1938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后,邓华与杨成武一同率领独立团迅速发展,准备扩编为独立师,但因形势考虑,最终以支队形式存在。晋察冀军区下设了3个军分区,杨成武担任司令员,邓华担任政委,指挥区域范围广泛。很快,邓华被派往冀东开辟新区,由聂荣臻选中,带领一个团开赴前线,成立了邓华支队。不久后,支队与120师宋时轮支队会合,组成了八路军第4纵队,宋时轮担任司令员,邓华继续担任政委。
进入1940年,晋察冀军区组建了第5军分区,邓华便一肩挑起了军政工作,既担任司令员又担任政委。之后,他又调任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直到1944年才被派往延安工作。这段时间里,邓华在军事、政治以及地方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1944年,邓华抵达延安后,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委,旅长由黄永胜担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卫陕甘宁边区,之后邓华又前往党校深造,提升理论水平和指挥能力。
抗战结束后,邓华被派往东北,担任辽西军区司令员及辽吉纵队司令员,政委是陶铸。陶铸的主要工作是地方事务,军区和部队工作则由副政委吴富善负责,后者在吴富善升任政委后,继续担任重要职务。
到了1949年,随着全军部队番号的重新编制,邓华被任命为15兵团司令员,赖传珠担任政委,两人一起南下广东,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在邓华的二十多年战斗岁月中,他曾与许多著名将领并肩作战,包括张宗逊、黄永胜、刘亚楼、肖华、陈赓、杨成武、宋时轮、陶铸、赖传珠、吴富善等。这些将领中的许多人在1955年获得了不同的军衔荣誉,其中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张宗逊、黄永胜、刘亚楼、肖华、杨得志、杨成武、宋时轮、赖传珠等8位被评为正兵团级并授予上将军衔,而吴富善则被授予中将军衔。陶铸则改任地方工作,继续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