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流传着一种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按照这个标准,蜀汉丞相诸葛亮尽管一生忠诚于刘备,鞠躬尽瘁,但他不过是帮助刘备稳固蜀地,而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则协助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整个天下。相比之下,刘伯温的智慧与功绩似乎更胜一筹。
传说中,刘伯温不仅精通天文地理,深谙奇门遁甲,更是兵法韬略的行家,拥有出众的才智,甚至可以形容为“神鬼莫测”。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大肆封赏时,刘伯温只被封为诚意伯。要知道,在这次封赏中,朱元璋共封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两位伯爵,而刘伯温却位列其中的末席。那么,为什么他会只居于功臣之末呢?
首先,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刘伯温并不像民间所传的那样拥有神奇的超凡能力。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过程中,虽然刘伯温确实在谋略上贡献了一定力量,但他的功劳并不算十分显赫,远没有达到封公、封侯的程度。刘伯温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故土在浙江青田,即今浙江温州文成县一带。年少时便显露出非凡的智慧,后来顺利考中进士,步入元朝的官场。
根据《明史》记载,刘伯温“博通经史,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或许正因为他精通象数谶纬这类深奥的学问,才使得当时的赵天泽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二人也因此常被后人同视为神人。
至正二十年(1360),攻下金华的朱元璋听闻刘伯温的声名,便用重金邀请他出山。在孙炎的牵线搭桥下,刘伯温终于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并提出了关于时政的十八条见解。对于当时急需谋士的朱元璋而言,刘伯温显得格外重要,于是他为刘伯温设立了礼贤馆,将其待遇优待至极。
之后,朱元璋问刘伯温如何争夺天下,刘伯温建议先消灭陈友谅,再攻破孤立无援的张士诚,最后便可北上平定中原,成功实现统一。朱元璋采纳了这一战略,最终顺利建立了明朝。
客观而言,刘伯温确实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并不像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那样亲自上阵厮杀,也不像宣国公李善长那样负责物资管理,协调各将。大部分时间里,刘伯温只是作为幕僚出谋划策,因此封他为伯爵也显得合情合理。
第二个原因则是刘伯温的资历较浅。前文提到,刘伯温是在至正二十年(1360)加入朱元璋的,而在此之前他已经为元朝效力了二十四年。加入朱元璋阵营后,他的服务年限也不到十年,从效力开始到洪武四年(1371)被“赐”归乡,也仅仅十年出头。考虑到他当时只是谋士,且加入得较晚,其封号自然无法与其他开国功臣相比。
最后,朱元璋将刘伯温“赐”归乡的事件也为他的待遇降级埋下了伏笔。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第三个原因。朱元璋登基后,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主张采取严苛的法令整顿朝纲,并鼓励御史们积极检举,虽然这样做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但也得罪了不少同为开国功臣的重臣,尤其是李善长。
李善长与徐达、郭兴等许多朝中重臣都来自朱元璋的故乡濠州,而汤和更是朱元璋的童年好友,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淮西集团。而刘伯温则来自浙江青田,与宋濂等人一起组成了浙东集团。在两派的争斗中,朱元璋显然偏向于自己的老乡,这使得刘伯温的地位变得尴尬。
因此,刘伯温不仅只被封为伯爵,还在次年被迫回乡。值得注意的是,受李善长推荐担任丞相的淮西集团成员胡惟庸曾弹劾刘伯温,导致刘伯温被夺去俸禄。为了避免遭遇政治迫害,刘伯温慌忙前往京城请罪,随后一直留在南京,担心淮西派系会对自己不利。尽管他小心谨慎,最终还是在服用胡惟庸所送的药物后,离奇去世。可以看出,淮西与浙东的激烈派系斗争,最终导致刘伯温未能获得应有的荣宠。
综上所述,首先,历史上的刘伯温并不像民间所传的那样具有超凡能力,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时间较晚,且功绩有限,封为伯爵已经是合理的奖励。此外,刘伯温作为浙东集团的领袖,频频与淮西集团的势力作斗争,也使得他与朱元璋之间产生了裂痕。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刘伯温在开国功臣中排名末位,且结局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