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社会出身并不是民间所普遍认知的那样,而是由官方所明确界定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那些家境殷实、官职显赫的家族称为“豪门”,也不能把那些贫困潦倒、在官场边缘徘徊的家族一概称作“寒微”。这种出身的认定更多是基于官方身份的评价标准,而非仅仅基于财富或外部印象。
比如曹操和武则天这两位历史人物,尽管他们的家族具有一定的权势和资源,但从出身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说是“寒族”出身。即使他们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家庭背景却并不算显赫。
要理解“豪门”和“寒门”这两个词的含义,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们的内涵。“豪门”是指“豪门士族阶级”,而“寒门”则指“寒门士族阶级”,所谓“出身寒微”正是指来自“寒门士族阶级”的人。这一群体和后来的“庶族”是有所区别的。
后来,人们对这些阶级的称谓有所简化,将“豪门士族阶级”简称为“豪门”,而“寒门士族阶级”则被称为“寒门”或“庶族”。然而,简化后,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被省略的词——“士族”。“士族”是指那些以读书、做官为职业的家族,强调的是他们的政治身份,而与那些从事农业、手工业或商业的普通百姓无关。
士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它们作为贵族阶层的一部分,处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大贵族阶级中的最底层。孔子、孟子、李斯、商鞅、荆轲等人,都属于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管士族拥有贵族的身份,但他们并没有实际的政治特权,而是依赖于其他贵族阶层的支持才能获得一定的地位,因此,他们通常注重才学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学识与能力。
随着商鞅变法的实施,贵族制度逐渐被废除,士族的命运却迎来了转机。那些曾经依赖“读书做官”谋生的士族,在秦汉时期借助自身的才华迅速崛起,成为了当时政治舞台的主导力量。
士族阶级的分化成为“豪门”和“寒门”的过程相对复杂,经过了几个关键阶段。首先,在西汉末期,那些掌握学术传承的家族通过师承关系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链,完成了豪门化的蜕变。接下来,在东汉时期,一些地方豪强借助军事功勋崛起,形成了以军事为主的豪门士族。最后,东汉末年,随着外戚豪门集团的衰落,一些新兴的家族,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和颍川陈氏等,逐渐在历史舞台上占据了中心位置。
因此,所谓“豪门”和“寒门”,并不仅仅与财富相关,而是指那些长期从政的家族。所谓“豪门”是指那些拥有更多政治资源和地位的家族,而“寒门”则是指那些政治势力较弱、家族背景薄弱的家族。财富多少与这两个阶层并无直接关系。
那么,“豪门”与“寒门”是否仅仅是民间的模糊观念呢?显然不是。这些阶层并非民间自发赋予的标签,而是有着明确“官方认定”的身份。比如东汉时期的“荐举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公平的选拔机制,但实际上,它已经被豪门集团垄断,变成了权贵家族的特权工具。而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豪门的特殊地位得到了制度层面的承认。这一制度根据出身将士族阶级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级又分为三品,出身越高,出仕的机会和品级也就越高,而那些寒门士族则只能在官场的底层徘徊。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就是根据家族的社会地位来决定个人的政治前途,无论个人的才华如何,家族的等级已经为其人生道路做了铺垫。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正是这一制度的体现。
现在,我们来看看曹操和武则天的家族背景。事实上,关于曹操的出身至今没有确凿的说法。有人认为他本姓夏侯,因为他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宦官曹腾,因此改姓曹;也有人认为他是西汉功臣曹参的后代。曹腾是汉顺帝和汉桓帝时期的中常侍,因公被封为费亭侯,并收养了曹嵩为子。在曹腾的扶持下,曹嵩迅速在官场上晋升,甚至花费了巨额财产买下了太尉一职。太尉是三公之一,拥有极高的权力,然而,曹嵩仅在这个职务上待了五个月就被罢免。尽管如此,曹家的财力和影响力仍然帮助曹操在年轻时进入了官场,享有了一定的特权。
然而,尽管曹家依靠曹腾的影响获得了短暂的权力和财富,它并不能被算作“豪门”。我们之前提到,“豪门”指的是政治地位的显赫,而非单纯的财富。实际上,许多家境贫寒的“豪门”家族,也依然能凭借强大的政治资源保持高位,譬如蔡邕的女婿羊衜,虽然家徒四壁,但凭借杨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他仍然能够获得较高的官职。
另外,曹家虽然依靠父亲的光辉获得了某些特权,但他们的祖先并没有任何显赫的家族背景。因此,曹操的家族并不属于“豪门”,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如那些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东汉时期的宦官,实际上是庶族阶级的代表,曹操的祖上甚至不如这些宦官。
武则天的出身情况同样复杂,她的家族背景也存在诸多争议。虽然史书中有记载武家七代祖先的官职履历,但这些记载被学者认为是武则天称帝后所编纂的,以此来提高家族的显赫度。事实上,武家世代从事商业,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便是一个木材商人,在隋朝洛阳的建设中发了笔财。后来,他资助了李渊,改变了武家的命运,在唐朝建立后,武士彟以功臣身份被封为应国公。
然而,武则天的家族,并不算真正的“豪门”。相比曹操的家族,武则天的家族背景更加普通,甚至在李世民的《士族志》中,武家连上榜的机会都没有。直到武则天当了皇后后,她才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重新编撰了《姓氏录》,将武家列为一等家族。
正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武则天的父亲如果真是“豪门”出身,怎么会选择娶年近五十的老姑娘杨氏?其实,武士彟的婚姻,也正是为了通过与弘农杨氏的联姻,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笑话:我曾经以为,即使自己不是“豪门”,至少算得上是“寒门”,但后来发现,“寒门”其实是“没落的豪门”。那不能算寒门,也许我只能算作“庶民”。但庶民指的是那些有房有地的人,而我一无所有,于是我干脆就是个“流氓”了。既然我是个“流氓”,那也不必再争什么“寒门”的名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