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邓艾的军队已经逼近成都,蜀汉的后主刘禅最终选择投降,这标志着蜀汉政权的彻底覆灭。次年,幸存的蜀汉国君及其臣子们被迁往洛阳,其中包括蜀汉最后一位丞相樊建。值得注意的是,自诸葛亮去世后,丞相职位便未再设立,而当时的尚书令则承担了相当于丞相的权力。那么,作为蜀汉最后一任尚书令,樊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节点?
一、蜀汉重臣
樊建,字长元,籍贯荆州义阳,与同乡的魏延、董厥等人同属荆州集团,彼此关系密切。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樊建在他的丞相府中担任掾史,随后迅速晋升为典军书记,并随诸葛亮北伐。他在诸葛亮时期可谓是丞相府的得力“秘书”。251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被派往东吴,意在与孙权会面,但遗憾的是,此时孙权已因重病卧床而无法见面。诸葛恪代为接待樊建,并询问孙权对樊建的看法,孙权对樊建评价道:“樊建在才识上不如宗预,但其性情更为雅正。”此后返回蜀汉的樊建官职日益上升,先是担任侍中,接着取代董厥成为尚书令。然而,彼时宦官黄皓专权,许多大臣无所作为,樊建尽管能力出众,却也只能保持自身的清白,与权臣保持距离,独善其身。
二、西晋近臣
264年,身为蜀汉灭亡后贞臣的董厥和樊建被迁往洛阳。在一次招待宴会上,司马昭特别安排人们演奏蜀地的经典乐舞,这一幕让樊建等人倍感伤感,唯独刘禅显得悠然自得,甚至留下了“乐不思蜀”的成语。事后,司马昭对这些蜀汉旧臣进行了封赏,包括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和殿中督张通等,皆被封为列侯。同时,樊建还被任命为相国参军,取得了司马昭的信任,成为其高级政治顾问。到了秋天,樊建又兼任了散骑常侍的职务。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西晋政权,樊建随之也在西晋获得了职务,被封为给事中。尽管给事中的地位较低,但他却成为了皇帝的身边近臣,参与处理政务,为皇帝提供咨询和意见。
三、平反冤案
264年,即蜀汉覆灭的第二年,蜀地爆发了“钟会之乱”,而在这个事件中,邓艾也遭到了处死,家属被流放。实际上,邓艾并没有进行造反,实则这是一起冤案,多年来无人敢为他鸣冤。有一次,司马炎向樊建请教诸葛亮的治国理政之道,樊建回答说:“听闻罪恶必定要改正,而不该过于纠缠过去,赏罚要公正,才能感动神明。”对此,司马炎表示赞同,赞叹道:“很好!若能得此人辅佐,今日的困扰岂会如此!”樊建遂谦恭地回答:“臣耳闻诸人皆说邓艾遭冤,此乃冯唐所言的‘虽得其才,却不能使用’乎!”司马炎微笑回应道:“我正想历史真相,你的言语正好启发了我的思路。”此后,晋武帝司马炎便下令,为邓艾平反。这一事件充分显示了樊建在西晋政权中的重要性与皇帝的器重。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