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承天德”是清雍正皇帝于1733年赐予的御笔之名,与地名“承德”的形成直接相关,兼具政治象征、文化传承与地理标识三重意义。以下是核心脉络的解析:
“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03年清康熙修建避暑山庄,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1723年设热河厅;1733年雍正皇帝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释义“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并设承德直隶州,始称“承德””。
一、赐名背景与直接关联
历史契机
热河地区因避暑山庄(1703年康熙始建)成为清朝第二政治中心,1723年设“热河厅”管理。
1733年,雍正皇帝将热河厅升格为承德直隶州,正式以“承德”取代旧称。
定名逻辑:“承德”即“皇承天德”
雍正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释义为 “先皇(康熙)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
“承德”作为地名,实为“皇承天德”的浓缩表达,二者本质同源:
“皇承天德”四字解构:
皇:象征至高皇权;
承:体现对康熙德政的继承;
天:代表“君权神授”的天命观;
德:儒家“以德治国”的价值观。
二、名称的政治深意
彰显治国合法性
“皇” 代表皇权,“承天德”强调君权神授与顺应天命,将康熙的治国功绩(如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神圣化,为雍正政权提供正统性背书。
构建意识形态纽带
雍正效仿康熙将沈阳命名为“承德”(1664年)的先例,使热河“承德”与沈阳形成南北呼应,强化“继承先祖德业”的统一叙事,巩固满族统治根基。
植入地方治理纲领
要求承德官员以“德泽惠民”为准则,推行减赋、兴学等政策,并将避暑山庄作为考核官员的实践地,使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政务。
三、名称的文化延续
皇家符号化:乾隆在《避暑山庄后序》中重申“皇考赐名承德”,将“皇承天德”升华为三代帝王共识。
御用器物衍生:雍正同期将宫廷御酒钦封为“皇承天德酒”,寓意“承天德以酿琼浆”,名称渗透至皇室生活场景。
政治功能:避暑山庄作为“第二政治中心”,是“皇承天德”的实践场域:乾隆在此以德政示范儒家君主形象,并通过外八庙建筑群(如普陀宗乘之庙)将“天命皇权”与边疆治理结合。
边疆策略上,以赐宴、联姻等“德化”手段替代军事镇压,如《普乐寺碑记》所言“因其俗而治之”。
理念与载体:“皇承天德”是抽象治国哲学,“承德”是其地理载体与实施枢纽。
命名逻辑:雍正通过“皇承天德”地名将政治叙事固定化,既宣示对康熙德政的继承,也强化自身统治合法性。
四、地理意义的定型
“承德”取代“热河”:1733年定名后,“承德”成为官方唯一称谓,沿用至今。
城市精神内核:名称承载“四海归心、天下一统”的盛世理想,奠定其作为清代民族融合象征的历史地位。
雍正将热河厅升为“承德直隶州”,通过地名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地理实体,其中“承”对应继承先祖,“德”强调治国根本。
“皇承天德”是雍正融合政治哲学、祖先崇拜与疆域治理的符号创造。它既是承德地名的直接来源,更成为清代“德治天命”意识形态的浓缩载体,至今仍定义着这座城市的皇家基因与历史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