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0日,莫斯科的各大报刊联合发布了一条震惊全国的重磅消息:
苏联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正式决定将贝利亚从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剔除,并将其开除党籍,同时解除他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的职务。
此时距离斯大林逝世不过四个月,整个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几乎没有给苏联民众任何适应或反应的时间。
更令大众难以置信的是,仅仅几个月后,贝利亚便被公开处决,生命戛然而止,成为历史的绝唱。
当时的贝利亚绝非苏共中央的普通干部,而是苏联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关键人物。斯大林时代,他长期掌握党和国家的核心权力,几乎是斯大林无可争议的第二把交椅。
按理说,斯大林死后,贝利亚理应拥有最有利的机会登上苏共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为何他却最终被处死,甚至在后世被塑造成黑暗暴君的形象,连奥特曼中的反派角色都以他命名?
贝利亚于1899年3月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期的他生活艰难,常常忍受饥饿和寒冷,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
8岁那年,他幸运地进入了一所免费的学校读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经常帮助身边文盲写信,赚取一些微薄的零花钱。
毕业后,他在诺贝尔石油公司担任文员,开始接触社会的复杂现实。
1915年,贝利亚进入巴库机器制造学院学习建筑专业。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渐渐投身于当时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
1921年,他被任命为格鲁吉亚国家政治保安局主席,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在那个残酷的权力游戏中,想要出人头地,必须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若不被允许攀登,便只能把别人踩在脚下。
贝利亚深知此理,为了快速攀升,他不惜利用美人计和政治手腕,成功击败了外高加索政治保安局主席李定,自行取而代之。
1930年,他在联共(布)全国代表大会上得以亲见斯大林,并获得了斯大林的认可,从此踏上了苏联领导层的核心之路。
贝利亚清楚地知道,他的人生掌握在斯大林手中。为了赢得斯大林的青睐,他不断迎合,努力讨好,把这份投其所好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1934年,在苏联第一届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贝利亚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正式进入苏联的高层领导圈。
斯大林的提拔让贝利亚的政治生涯如坐火箭,尤其是在他被任命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主席后,开始全面掌管全国的安全保卫和肃反工作。
1945年,因在卫国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贝利亚被授予苏联元帅称号,次年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斯大林最信任的二号人物。
在斯大林晚年的统治中,个人崇拜达到顶峰,但党内的反对声音也逐渐显现。贝利亚深知斯大林无法容忍异议,于是利用权力为斯大林铲除反对者,逐渐成为党内的黑暗执行者。
在苏联大清洗的恐怖年代,贝利亚双手沾满了鲜血,成千上万的冤魂都是他一手策划的。这也为他后来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临终前指定了三位接班人: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
当时,贝利亚凭借掌控的实权,联合马林科夫,一跃成为苏联最具权势的人物。
赫鲁晓夫及其他政治局委员对此感到极度不安,担心贝利亚会夺取他们的权力,便开始秘密筹划政变。
贝利亚对赫鲁晓夫的野心毫无戒备,未曾预料到赫鲁晓夫竟先发制人,拉拢马林科夫,借助其他委员对他的畏惧,突然在高层会议上发动政变,将贝利亚逮捕。
“树倒猢狲散”,贝利亚被捕后,昔日同僚纷纷弃他而去,纷纷落井下石,迅速将他塑造成叛国者的形象,指责他为外国资本家卖力,阴谋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
当时,贝利亚完全没想到,自己手握如此大权,却会在权力的阴沟里翻船。
经过苏联最高监察院审理,贝利亚以叛国罪被判处枪决,根本无从申辩。在这漩涡般深不见底的政治斗争中,冤屈的声音从未被听见。
那么,贝利亚的死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冤屈难伸?
答案既是,也不是。
他无疑成为了苏联历史上的失败者,这已经注定了他无法重获新生……
参考资料:《苏联史丛书》、《斯大林传》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