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9日,一封由志司发出的紧急电报送到了邓华手中,内容紧急且严肃。电报中,彭老总明确命令邓华,必须最迟于2月11日发动对横城地区美韩联军的反击作战。
邓华接到命令后,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紧张感。此时,他手下的第39、40、42、66四个军的部分部队尚未完全到位,加之刚刚从西线完成长途大转移,官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如果能再争取几天时间进行休整,效果会更好。然而,邓华心知肚明,时间已经不容许他们再等待。尽管东线的横城地区,韩3、8师和美军一个团级战斗群虽然处于各自孤立的推进状态,但他们之间的距离还不够远。如果稍加等待,使敌人进一步分散,将更加有利于我军的迂回与穿插战术。
然而,邓华明白,情况紧急,西线的第38、50两个军已经在汉江南岸苦战数日,伤亡惨重。若东线不能尽早打响反击,西线的两军将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因此,邓华深知,横城反击战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第四次战役的最终结局。
表面看,邓华手握四个军,面对的是两个韩军师和一个美军团,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形势远比看起来复杂得多。首先,横城地区驻有美军一个团级战斗群,这支部队属于美第10军的Support Force特遣队,实际上,兵力只有3000余人,配备有30门105毫米榴弹炮、25门高射炮、42辆M4A3E8坦克等重型武器,且空中支援力量极其强大。相比之下,东线的志愿军虽然拥有四个军的兵力,但在重火力方面远不如敌人,且美军的装备和保障体系极为完善,绝不是“少爷兵”。这一美军团,是一颗硬骨头,不容小觑。
其次,反击战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打败敌人,而在于能够彻底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必须消灭两个韩军师。若无法包围韩3、8师,那么不仅难以对后续的进攻造成足够的冲击,连西线的形势都将无法改变。这样一来,第38、第50两个军的努力将化为乌有。对此,志司在命令中特别强调:“为了确保战役的完满成功,必须完全歼灭南方第五、八师和美军十七团。”
然而,韩军在战场上的逃跑能力远超一般预期。志愿军虽然屡次击溃韩军,但常常只能迫使其撤退,难以实现彻底歼灭。韩军的逃跑本领,几乎可以说是战场上的一大“优势”。面对这一局面,邓华陷入了深思,他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在敌人溃败的瞬间,最大程度地将其消灭。经过反复思考,邓华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案:三重包抄。
这三重包抄方案,堪称是邓华深思熟虑后的战术杰作,目标明确,精巧而周密。首先,第一重包抄由第42军第124师与第66军第198师组成,两部队东西夹击,切断敌军的退路;第二重包抄由第39军第117师与第66军第197师负责,同样是东西夹击,将韩8师包围。第三重包抄由第42军第125师与第66军第196师组成,从南侧绕过,将横城地区的敌军彻底围住。最后,第40军从正面出击,逼迫敌军向包围圈中心聚集。
为了确保包围的成功,邓华特别要求各部队要全力侦察战场地形,提前熟悉路线,同时确保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让敌军有任何逃脱的机会。指令明确:“即便迷路也不慌,凭经验大胆推进,绝不能耽误进攻速度。”
2月11日下午5点,横城反击战如期打响。首当其冲的是第117师,刚刚出发便遇到了一些意外。美军一架侦察机发现了他们的位置,随即遭到远程炮火的攻击。副师长彭金高受伤,政治部主任吴书则英勇牺牲。第351团在炮火中走错了路,但侦察连在一条电话线的引导下,发现了一个美军哨所,并成功俘虏了30多名敌人。经过审问,一名美军俘虏同意带路。经过一夜艰难跋涉,第117师最终如期抵达目标区域。
与此同时,第40军的攻击也开始展开,韩8师的防线迅速崩溃。然而,第117师到达的目标区域却显得异常安静,除了零星的溃退敌人外,他们几乎没遇到什么阻力。正当师长张竭诚疑惑时,才发现,第40军的第118师已经绕道提前完成了包抄。这支部队的突击,彻底打乱了美军的部署。
第118师师长邓岳的决策,给敌军带来了沉重打击。他命令两个团从敌军防线上撕开缺口,另一个团迅速从敌后进行包抄。出其不意的攻势让美韩联军陷入了混乱中。第118师的第352团甚至提前半小时完成了第一重包抄,成功将美军团级战斗群切割开来。
美军的指挥官阿尔蒙德得知自己已被包围,顿时意识到败局已定,迅速下令撤退。美军在混乱中丢弃重装备,仓皇逃窜。面对志愿军越来越强的攻势,最后的挣扎也未能改变结局。
这场战斗,虽然敌机多次轰炸,雪山封路,导致部分部队未能按时完成第三重包抄,但最终,志愿军以4141人的代价,歼灭敌军12000余人,其中包括2400余名美军。横城反击战,成功收复了被敌人占领的大片土地,成为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然而,后世的史学者往往过于强调砥平里的战斗,忽视了横城反击战的重要性。其实,横城战役的难度比砥平里更大,美军不仅兵力强大,火力优势明显,而且战场地形复杂。尽管如此,志愿军依然凭借卓越的战术能力和无畏的勇气,打破了敌军的防线,展现了他们卓越的运动战能力。
回顾整个战役,不难发现,横城反击战是一次典型的出其不意的战略打击,充分展示了志愿军在复杂局面下的灵活应变和高度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