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唐玄宗一点儿也没觉得可惜。大唐的将才多得很,没人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哥舒翰,他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甚至可以说是唐玄宗天赐的宝贝。
说起哥舒翰的背景和经历,他绝不仅仅是“合适”两个字能形容的,简直就是上天特意派来的救星。首先,哥舒翰是胡人出身的边疆将领。李林甫当年评价胡人,说他们不像汉人那样在朝廷中勾心斗角,关系相对单纯,除了皇帝外几乎没有其他依靠,因此更值得信任。
其次,哥舒翰和安禄山水火不容。早些年,为了让两人和解,唐玄宗甚至请高力士设宴撮合,谁料这俩人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差点在宴席上大打出手。那时唐玄宗还为此感到遗憾,事后回头想想,却发现这无疑是天意暗中助他一臂之力,安禄山真是倒了大霉。
再者,哥舒翰的武力绝对不输给高仙芝、封常清,甚至丝毫不逊色于安禄山本人。哥舒翰出身安西一个富裕的粟特商人家庭,年轻时他好喝酒、喜欢结交朋友,性格豪爽大方、讲义气、风流倜傥,却不务正业,混到四十多岁还没成气候。
他在长安游荡时,曾被长安县尉狠狠羞辱,这才猛然醒悟:有钱人在大唐算不了什么,只有功名才是男人的脸面。于是他放弃商人身份,投身军旅,去了河西地区吃兵饷。虽然起步晚,但他四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发挥了巨大作用,学识渊博,人脉广泛,擅长经营管理,这些优势使他迅速成为节度使王忠嗣的心腹,职位节节攀升。
这也印证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晚起步不一定是坏事,厚积薄发往往比苦苦挣扎更有效。哥舒翰身上胡人血统赋予了他强健体魄和凶猛作风。曾有一次,吐蕃三队兵马突袭,他仅持半截长枪,带着双腿颤抖的士兵匆忙迎战,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他靠个人勇猛激发了士气,竟以少胜多,逆转了战局。
这样的场景对哥舒翰来说屡见不鲜。人们最常见的画面是:敌军逃窜,哥舒翰紧追其后,两匹马奔跑接近,哥舒翰的长枪搭在敌将肩膀,发出一声如虎啸般的怒吼。对方不由自主地回头露出脖子,哥舒翰顺势一枪刺入喉咙,一用力将敌人挑起空中。
敌将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弧线,重重摔落地面。身后的16岁少年左车立刻拔刀上前,迅速割下敌人首级系于腰间。主仆配合默契,动作娴熟至极。
哥舒翰打过两场奠定名将地位的重要战役,其中一场就是“吐蕃麦庄之战”。那时积石军种了一大片麦子,每逢麦熟季节,吐蕃人便来掠夺。积石军兵力不足,无法抵挡,只能眼睁睁看着辛勤劳作的成果被抢走。
天宝六年,哥舒翰暗中布置口袋阵,将吐蕃五千兵力团团包围,一网打尽,干净利落,从此吐蕃人不敢再轻举妄动。
另一场著名战役是“石堡城之战”,这一事件被后人多次提及,原因是石堡城实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当年唐玄宗的义子王忠嗣因拒绝攻打此城,得罪了皇帝。
哥舒翰带领十万大军,仅用十天就攻克了这座坚固要塞。难以想象,这片狭小土地竟容得下如此庞大兵力。哥舒翰在河西十年建功,封为西平郡王,这份荣誉连王忠嗣都未获得,只有安禄山能与他相提并论。
当时不少诗人,包括李白,都为哥舒翰歌颂赞美。一首无名氏的《哥舒歌》写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诗让后人对哥舒翰顶礼膜拜。
因此,有了哥舒翰这号大将,唐玄宗哪里还会惦记高仙芝和封常清?唯一可惜的是,哥舒翰此时已半身不遂,多年的酒精和战场折磨让他染上风症。
不过没关系,唐玄宗早已为他安排好:不必亲自上阵,躺着指挥就行了。其实选哥舒翰是个好策略,但遗憾的是半年后,唐玄宗无视哥舒翰苦苦哀求,硬逼他弃守出战,结果在灵宝之战惨败于崔乾佑。
潼关是守护长安的最后防线,哥舒翰让安庆绪吃尽苦头,甚至让安禄山也萌生退意。但唐玄宗如着了魔一般,坚持让哥舒翰主动出击,收复陕州。最终,二十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唐玄宗被迫变身“流浪驴友”。
唐玄宗为何会做出如此愚蠢决定?唉,说来话长,都是杨国忠在背后操纵。当年安思顺和哥舒翰是王忠嗣左右手,但二人关系紧张。后来哥舒翰继任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安思顺则调任朔方,两人分道扬镳,结束了多年争斗。
哥舒翰接手潼关防务后,依仗皇帝信任,心生除掉安思顺的念头。着手之处,就是利用安思顺与安禄山的复杂关系。安思顺是安禄山异父异母的堂兄弟,安禄山改姓“安”是因其母亲再嫁给安延偃,安思顺则是安延偃的侄子。
安思顺曾告知唐玄宗安禄山有反叛之意,未被牵连。然而哥舒翰截获一封伪造的书信,假称安思顺与安禄山勾结。唐玄宗虽心知肚明,却为了满足哥舒翰,将安思顺兄弟处死。
此举令杨国忠大为恐慌:哥舒翰竟敢公然威胁皇帝,皇帝竟然屈服,若哥舒翰想除自己,岂不轻而易举?杨国忠的担忧并非无稽,事实上哥舒翰已经盯上了他。
潼关将士建议哥舒翰:安禄山造反口号是“清君侧”除奸臣杨国忠,既然如此,何不先除杨国忠?这样安禄山的借口不攻自破。哥舒翰觉得此计可行,曾与王思礼等人详细商议,拟定方案:留三万人守潼关,余下十七万人绕后包围长安,迫使皇帝就范。
不过以武力逼迫皇帝,事关重大,需谨慎处理,计划被拖延。杨国忠通过内线得知此事,惊恐万分,却无证据上报,只得自保。他建议唐玄宗组建三千童子军保护皇城,此外还有一支万人队伍由心腹杜干云驻扎霸上,暗中监视哥舒翰。
哥舒翰察觉阴谋,给唐玄宗上书请求统一指挥霸上部队。唐玄宗不知杨国忠阴谋,不敢违抗,只得同意。拿到霸上兵权后,哥舒翰首要之事就是处决杜干云。
最后一道防线被摧毁,杨国忠幻想破灭,下定决心要除掉哥舒翰。
正当此时,唐玄宗接到军报:叛军军心动摇,安禄山有撤兵计划,驻陕州的崔乾佑兵力薄弱。唐玄宗大喜,认为大好反攻时机到了。
杨国忠心思活络,深知皇帝迫切想重振威望,便借机鼓动唐玄宗逼哥舒翰出关作战。无论胜败,杨国忠都是赢家:胜则归功,败则替罪羊。
然而杨国忠忽略了一个重大风险:若失败,大唐帝国将遭重创。果不其然,唐玄宗中了计,不顾哥舒翰劝阻,将其推向潼关外。
灵宝之战唐军大败,二十万军队仅逃回八千人,哥舒翰被部下绑架献给安禄山。潼关沦陷,唐玄宗为昏庸付出惨重代价,被迫逃蜀避难,大唐帝国危如累卵。
这结局,固然有哥舒翰责任,但唐玄宗昏聩自负,被杨国忠牵着鼻子走,浑然不觉,成了大祸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