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建安十七年(212)10月,曹操亲自率领庞大的军队出征,目标直指孙权新建的濡须坞(今安徽巢县南)。这场战役或许是赤壁之战后,孙曹两大势力之间最为激烈、规模最大的一场对抗。曹操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孙权也不甘示弱,派遣了主力水军,七万大军迎战曹军。
在夷陵为先锋屡立战功后,甘宁再度挑起重担,带领三千精锐担任先锋。每次关键时刻,甘宁似乎总是冲锋在前,难道东吴没有其他猛将?或许正是因为甘宁曾是降将,常常被迫承担起这些艰难险重的任务。甘宁的果敢和智慧可见一斑,他仅带领百余人,趁夜潜入曹营,成功暗杀数十名敌兵,成功引发了曹军的混乱后顺利撤退。
孙权听闻此事大为高兴,笑着说:“孟德有张辽,我有兴霸,足可争锋!”这番话折射出他对甘宁的高度赞赏。
接着,水军的主力开始正面交锋。曹操派兵抢占濡须口附近的一个沙洲,试图阻断孙权的水军通道。孙权迅速调集水军进行围攻,最终,曹军水师大败,损失三千余人。这个胜利让孙权信心倍增,甚至亲自带领大船到曹营外进行挑衅。然而,曹操的水军并不敢出战,只是以弓弩乱射。箭雨打在江东水军的船上,数量之多,甚至使船只倾斜。孙权灵机一动,下令船只转向,换了另一面受箭,直到船只恢复平衡后,才指挥撤退。这一幕,恰似“草船借箭”真实版的上演。
尽管曹操的整体实力远胜江东,但他的水军始终未能在水战中压制住江东的优势。甚至连青州刺史孙观也死于这场战役。双方的战斗正式爆发在正月时分,曹操特地挑选了水量较低的季节发动进攻。然而,随着气温回暖,江水渐涨,孙权的水军如鱼得水,迅速掌控了战局。
曹操最终只能选择撤兵,临走时仍不忘赞扬孙权的胆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战,江东大获全胜!
曹军撤退后,孙权趁机攻占了江北的多个地区。曹操意识到局势不妙,担心沿江的各郡县被孙权占领,下令大规模内迁。此举引发了大规模恐慌,庐江郡、九江郡、蕲春、广陵等地的十多万户百姓纷纷渡江逃入江东。
曹操很快意识到这一策略的失误,再度发起反攻,成功夺回了重镇皖城(今安徽安庆市)。为了稳住局势,曹操任命朱光为庐江郡太守。朱光到任后,广开稻田,发展农业,力图平抚淮南的民心。
然而,皖城对孙权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能控制皖城,江东就能将其与濡须坞连接成一线,进而在江北构建起坚实的前进基地。建安十九年(214)5月,孙权在诸葛亮率军西进益州的同时,决定发起皖城战役。
这场攻城战展开得极为迅速,夜间便开始进攻,到了拂晓,孙权的水军已经突破城墙,成功俘获庐江郡太守朱光。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战斗的先锋竟然是老将甘宁。
与此同时,曹操派遣张辽从合肥赶来支援,但因为城池攻破得过于迅速,张辽刚到夹石便收到消息,立即撤回合肥。得知皖城丢失,曹操大怒,亲自率领大军再次前往合肥。淮南再次陷入了激烈的战斗,然而,随着刘备成功夺取益州,双方也不约而同地暂停了军事行动。
曹操急于应对刘备的威胁,决定赶赴凉州前线,而孙权则充满了嫉妒与不满。赤壁之战后,江东的利益并未得到最大化,虽然成功守住了江陵,但因各种原因最终将其借给了刘备。孙权内心颇为不平,面对刘备迅速崛起,甚至拿下了益州,他的情绪难免有些波动。
为了“割肉”让刘备也尝尝痛苦,孙权决定派遣诸葛瑾向刘备讨要三郡,要求刘备交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然而,刘备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声称:“我们已经得了益州,何况这些三郡只是些边陲之地,不值一提。”孙权的态度却并未得到改变,他派遣了长官直接接管三郡,结果被关羽击退。
此时,孙权怒火中烧,派遣吕蒙带领两万人发动突袭,成功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鲁肃则指挥一万大军防守巴丘,阻止关羽的反击,而孙权亲自督战于陆口。
在吕蒙的带领下,江东的这次战略行动可谓行云流水。吕蒙,这位曾因初期被鲁肃轻视的将领,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早年依附邓当,屡次为孙策立下赫赫战功。而在这场争夺三郡的战斗中,吕蒙的计策再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通过巧妙的策反,仅仅通过两封信,长沙与桂阳迅速投降。至于零陵太守郝普,吕蒙则采取了“攻心战”,派遣郝普的老友邓玄分析形势,劝说其投降。最终,郝普心生悔意,决定归顺江东。
刘备得知孙权发动进攻后,立即从益州调集五万大军前往支援,而关羽也带领大军赶到益阳,准备与鲁肃、吕蒙对峙。就在此时,关羽派出五千精兵,欲以水面阻截孙权的进攻。
鲁肃深知此时的局势,主动提出与关羽单独会面,商讨如何化解当前的矛盾。面对鲁肃的聪明才智,关羽最终无话可说,刘备也做出了让步,主动交出长沙和桂阳两郡。
曹操得知刘备撤兵后,立即开始向张鲁发动进攻。尽管刘备有所让步,荆州的局势却逐渐发生了变化,孙权借此机会占据了道义的优势,成功维护了江东的利益。
这一系列巧妙的博弈,展现了孙权与鲁肃之间的战略眼光和深远布局。鲁肃的智慧不仅平衡了孙权与刘备的关系,更为江东争取到了重要的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