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蒋介石特意召见白崇禧,亲自与他探讨如何“围剿”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问题。蒋介石明确告诉白崇禧,只要能彻底消灭刘邓主力,他对部队的调动不加干涉,并且会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他最关心的就是战果。
白崇禧斗志昂扬,制定了详尽的作战方案。为了确保兵力优势,他先后对晋冀鲁豫地区的国民党部队进行了整合,将那些作战能力不足的部队调往外围,只留下精锐力量主攻大别山地区。最终,扑向大别山的国军兵力达到了10个师和3个旅,外围还有5个师待命。
白崇禧信心满满,公开宣称:“这次行动不是简单的防御阵,而是‘绞肉机’!国军就是要与大别山的共军主力决一死战,看看到底谁更强!”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大家普遍认为,面对白崇禧如此重兵围堵,我方无论是兵员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远不及敌军。更糟的是,我军的补给线被严重切断,陷入持久消耗战必然处于劣势。
综合多重因素,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避开敌人锋芒,依靠大别山崎岖复杂的地形与敌军周旋,同时主力部队向北突围,试图跳出包围圈。
这个方案得到了中央的认可,毛主席亲自指示:“保存实力是首要任务,要像啃牛皮糖一样,找准时机,逐步消灭敌人,打完就撤,务必不断消耗敌人兵力。”
要想成功突围,必须有部队牵制敌人,为大部队撤退创造条件。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一旦失败,可能导致部队全军覆没。那么,选哪支部队来执行牵制掩护任务呢?
刘伯承和邓小平细致评估各路将领,最终决定选用第六纵队第十七旅,由旅长李德生担任牵制任务的主力。
刘邓都认为李德生是一个善于用脑打仗的指挥官,思维严密,作战部署周详,极少打亏仗,因此信任他带领部队完成这次危险的诱敌任务。
不过,用一个旅的兵力对抗敌人10个师的围堵,难度极大。为此,刘邓特地召李德生到野战军司令部,亲自鼓励动员,并详细讲解作战策略。
李德生清楚这是一场恶战,甚至可能全旅覆没。但长期革命斗争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他向刘邓保证:“只要李德生还在,部队就能抗敌;若李德生不幸牺牲,剩下的最后一人也会坚决抗争。”
回到驻地后,李德生立即召集营以上干部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作战任务。一路上,他反复思考如何确保掩护主力部队北上突围。
他从土地革命战争起,参与过无数次战役,但从未像这次这样感到压力山大。然而,他明白首长的用意是保护主力,而不是硬拼,遂先让干部们领会战略意图,冷静部署作战方案,制定了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主动出击,发起战斗,让敌人注意到我军存在。重点是寻找敌军弱小部队,全旅出击,显示我军主力已经主动迎敌。此役取得重大成功,击毙敌军两千多人。随后部队顺势向南进入大别山腹地,敌军误以为主力进山,纷纷调集兵力增援。
第二步,加强宣传攻势。李德生利用大别山复杂地形巧妙周旋,每到一地便发动小规模胜利,并广泛张贴野战军各主力部队番号,令敌军坚信我军主力均集中于此。
第三步,迅速向鄂东地区挺进,制造出切断白崇禧部队补给线的假象。敌人果然上钩,紧急抽调3个师兵力增援鄂东。敌军因李德生巧妙调动,疲于奔命却始终找不到我军主力。
当然,李德生的部队多次陷入危急境地,几次命悬一线。但凭借李德生卓越指挥,均能化险为夷,损失极小。
凭借李德生的智慧和勇气,野战军主力成功突围,为下一阶段进攻奠定坚实基础。
事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大会上盛赞:“十七旅完成了神奇壮举,我们转入进攻,十七旅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