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将长征的目的地定为陕北?
关于毛主席为何将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定为陕北,一直流传着一个广为接受的故事。根据这个说法,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于长征途中,经过甘肃哈达铺时,发现了国民党的一份报纸,得知陕北地区有一个红军根据地,于是决定将长征的目标定为陕北。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例如,《毛主席年谱》中就有详细的记载: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突破了腊子口和岷山两大天险,成功占领甘肃的小镇哈达铺。
在哈达铺,毛主席召见了红军陕甘支队的侦察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要求他们从当地找到一些“精神食粮”,即近期的报纸和杂志。毛主席正是在这些报纸中发现了陕北不仅有相当规模的红军队伍,还有一片革命根据地。因此,在1935年9月20日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提出:“红军首先要向陕北进发,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从当前的位置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路程大约七八百里,大家要鼓足干劲,继续北上。”
一周之后,在红军抵达榜罗镇时,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改变之前在俄界会议上接近苏联边境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最终确定将长征的落脚点定为陕北。
长征的目的地并非一开始就确定
实际上,长征的最终目的地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决定开始长征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当时,红军面临着国民党的重重围剿,形势不断变化,因此目的地也随着时局的变动而变化。在漫长的25,000里征程中,红军先后选择过湘西、川黔边、川西北、川滇黔边等多个目标,但都因国民党的追击和红四方面军的变动而未能最终实现。
直到经过八次改变目标之后,毛主席从哈达铺的一份国民党报纸中得知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才决定把长征的终点定在了陕北。
一张报纸决定长征的落脚地,靠谱吗?
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一张国民党报纸就能决定长征的目的地,这样的决策是否显得过于草率?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哈达铺是否真如故事所说,能提供给毛主席这样一份关键的报纸。
在民国时期,虽然报纸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但在西北的甘肃,尤其是像哈达铺这样的小镇,确实有一定的条件使得报纸可以到达。哈达铺所在的岷县并不是一个县城,但它是当时有名的中药材产地,尤其是当归的主要产地。每年当归的收获季节,商人们都会汇聚在哈达铺,这些商人非常注重信息流通,因此在当地有了邮政代办所,这使得他们能够订阅报纸。
因此,在哈达铺找到毛主席所需的“精神食粮”——报纸,确实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困难。至于毛主席究竟看到了哪份报纸,相关记载和回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聂荣臻回忆录》中提到,红军得到了《山西日报》;陈昌奉回忆时则提到,毛主席看到的报纸包括《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和《西安报》等。
毛主席到底看到了哪份报纸?
对于毛主席看到的具体是哪份报纸,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推测。根据1935年9月28日张闻天在《前进报》上发表的《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运动》一文,毛主席看到《大公报》的可能性最大。张闻天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他从《大公报》上了解到了陕甘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活动情况。这篇文章详细地引用了当时《大公报》中的十条资料,其中大部分来自于1935年7月和8月的《大公报》。
《大公报》是当时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因此即使在西北的哈达铺,也有可能收到这份报纸。通过这些报纸,毛主席得知了陕北和陕甘根据地的情况,特别是红军力量的迅速扩展。
毛主席是否早就知道陕北红军的存在?
有些人提出疑问,既然陕北早就是中共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刘志丹领导的红军早已活跃在那里,为什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会在长征过程中突然通过报纸得知陕北的存在呢?
事实上,陕北的革命活动虽然早有起步,但红军的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在长征期间才逐步完成的。早在1928年,中共陕西省委就尝试在渭南和华县组织武装起义,这是陕北革命的起点。然而,直到1934年9月,陕北才建立了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而中央红军已经开始了长征。
由于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始终处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与陕北的联系被切断,因此直到哈达铺时,毛主席才通过报纸了解陕北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并不完全掌握西北地区的革命情况。
陕北与陕甘苏区的区别
有人指出,中央红军其实早就知道陕甘苏区的存在。陕甘苏区建立得较早,红26军、红25军等早已活跃于该地区,而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层也早有战略部署。然而,由于陕西省委曾一度失联,陕甘苏区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直到1935年5月,红26军和红27军才在陕北会合,完成了红军在陕北的第一次联合。
因此,毛主席在哈达铺通过报纸得知的,是陕北地区的情况,尤其是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和陕北苏区的发展。这一信息的获得,使得中央红军在战略上做出了调整,决定以陕北为新的革命根据地。
总结
尽管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层在长征途中未能及时了解陕北的情况,但当他们通过国民党报纸了解到该地区的革命力量后,便果断作出决定,选择陕北作为新的革命根据地。最终,陕北不仅成为长征的终点,也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篇章。因此,虽然单凭一张报纸可能显得过于简单,但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决定还是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