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谁能堪当重任?邓小平访老帅,共同运筹帷幄
迪丽瓦拉
2025-09-20 16:33:04
0

1979年12月,北京的寒风凛冽,白雪纷飞,正是最冷的季节。一天,徐向前将军的家门被急促地敲响,门外的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嘟囔道:“这么冷的天,谁还出来串门啊!”

当徐将军打开门时,一股寒冷的风夹带着飞雪扑面而来。站在门口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神采奕奕,身披厚厚的棉大衣,戴着棉帽,帽子和衣服上已覆上一层薄雪。正是邓小平。

听到动静的徐老帅赶紧走过来,关切地迎上前:“邓公,这么冷的天,您亲自来了,实在不必,打个电话或者让我们过去就行了。”

邓小平脱下大衣,一边笑着说:“徐帅,这事关重大,怕电话里说不清楚,还是面对面谈更好。”

究竟是什么事,竟让邓小平在如此寒冷的冬季亲自上门拜访?

原来,1979年,邓小平身兼数职,事务繁忙,为了不给工作带来负担,他决定卸任总参谋长一职。然而,问题随之而来,邓小平的辞职意味着谁来接替这个重担?

为此,邓小平亲自登门拜访徐向前,一起探讨国家未来的军事布局,经过深思熟虑,终于选定了合适的人选。

回顾1977年7月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重新恢复了中央职务,接着在次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年逾七旬的邓公立即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各项事务中,致力于推动科技、教育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事已高,邓小平深知自己已力不从心,为了不给其他干部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也为了给他们提供机会,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辞去总参谋长的职务。

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批准了邓公辞职,并决定借此机会进行一系列的领导班子调整,尤其是总参谋部、各大军区以及三总部的领导职务。

最初,军委计划由邓小平推荐接任的总参谋长人选,但邓小平坚决拒绝了。他说:“特殊时期刚刚过去,许多同志的思想还未完全转变。如果由我来推荐选拔,恐怕会引起误解,甚至可能在党内滋生结党营私的风气。”

总参谋长的职位极为关键,是我军的核心领导岗位,邓小平深知人选必须要有过硬的各方面素质和广泛的认同。

由于聂荣臻一直在军中担任要职,深谙军事事务,中央军委决定将选拔总参谋长的任务交给聂帅牵头,邓小平在旁协助。几位老帅齐心协力,最终确定了总参谋长的人选。

聂帅和邓公都认为,只有全体老将一致认可的人选,才可能胜任这一重任。为此,几位老帅经常聚在一起商讨,细致推荐各自认为合适的人选。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聂帅首先提出了杨勇将军作为总参谋长的候选人。杨勇自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某次战役中创造了全歼国民党1个师、2个旅的记录,赢得了嘉奖。

杨勇曾在新疆军区担任职务,在动荡的年代,坚守岗位、稳住局势,不为外界势力所左右,显示了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指挥了金城战役,为朝鲜战争的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勇的忠诚、作战经验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一名合适的候选人。但问题出在他刚直的性格,他在工作中的原则性较强,这让一些曾与他发生过冲突的人感到不满。结果,军委收到了多封关于杨勇的匿名举报信。经过审慎考虑,军委决定放弃杨勇作为总参谋长的候选人。

随后,老帅们将视线转向了杨成武。杨成武也是一位资深的革命将领,参与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指挥了金门战役和西藏平叛等行动,屡屡获胜,战功赫赫。

当时,杨成武担任副总参谋长兼军区司令员,表现出色且年轻有活力,聂帅认为他具备担任总参谋长的能力。然而,邓小平指出,杨成武在十年动乱时期的一些问题仍未完全澄清,如果由他担任总参谋长,恐怕会引起一些老干部的不满。

果不其然,当军委收到候选名单时,许多刚刚恢复工作的老干部纷纷表示反对,强烈要求不选杨成武。最终,杨成武未能担任总参谋长。

此时,邓小平为解决这一难题,心急如焚,彻夜难眠。他亲自指派军委常委耿飚前往广州,寻求叶剑英元帅的意见。几天后,耿飚带回了叶帅的亲笔信,并向邓公汇报:“叶帅非常重视总参谋长的选拔问题,他不顾身体的疲惫,日夜与我商议,最终给您写了这封信。”

邓小平反复阅读了叶帅的信,情绪逐渐稳定。信中的内容对他启发很大,于是他决定立刻去聂帅家,亲自商讨总参谋长的选拔问题。尽管外面的寒风呼啸,雪花飘飞,邓小平依然坚定不移地出门,寻找解决方案。

聂帅将邓小平迎进屋时,徐向前也正好在场。看到邓小平风雪中亲自来访,两位老帅不禁埋怨道:“邓公,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亲自来了,打个电话不行吗?”

邓小平笑了笑,回答道:“事关重大,电话说不清楚,必须当面谈。”

邓小平将叶帅来信的内容讲解给两位老帅听,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过深入讨论,三位老帅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确定了杨得志为新的总参谋长候选人。

聂帅和徐帅松了一口气,徐帅感慨道:“这次选人比打一场大仗还累,希望这次能成功。”

邓小平和聂帅相视一笑,心中也都松了口气。

杨得志被选中担任总参谋长,这位“军中三杨”之一的老革命,以其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卓越经历,赢得了党内外的广泛尊重。他在任期间注重民主作风,深得部下和人民的拥护,成为一位非常适合领导总参谋部的合适人选。

1980年,杨得志正式接替邓小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并未辜负邓公和老帅们的厚望,为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邓小平和几位老帅对国家重要岗位人选的谨慎态度,体现了他们深沉的责任感和对国家、人民的崇高使命。这份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西... “八柱国”是指八位柱国大将军的简称,这些人物包括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和侯莫陈...
原创 刘... 提到三国,几乎每个人都十分熟悉,它是我们从小就热爱的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影响深远,且改编成了许多影视剧...
原创 尉... 在隋朝的猛将排行榜中,秦琼和尉迟恭无疑是两位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被誉为“万人敌”,是李唐帝国的重臣。...
原创 清... 清朝末代格格:金默玉的一生与皇室丑闻 清朝末期,清皇室的皇子、公主们曾是朝堂上最尊贵的存在,然而随着...
原创 清... 公元1643年,清朝的奠基人皇太极离奇去世,给朝廷带来了空前的政治动荡。在一番权力斗争之后,年仅6岁...
原创 明... 大明王朝的辉煌与遗憾:名字背后的玄机 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璀璨明星,几百年来一直在人民心中...
原创 影... 鲜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统一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占有举足轻重...
原创 蜀... 1. 关羽 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中,唯有关羽拥有“假节钺”这一殊荣。假节钺的含义无需过多解释,只要提...
原创 晚... “黑奴”这个词语自17世纪初被美国人创造出来以来,便充满了对黑人群体的极大侮辱。这一词汇的影响在美国...
原创 新... 导语: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英雄人物涌现,其中新四军中的杰出人物更是数不胜数。陈毅、张鼎丞、张云逸和...
原创 怪...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智勇传奇 若论《三国演义》中最为人称道的角色,诸葛亮无...
原创 冯... 《风起陇西》这部剧已经画上了句号,最终的结局既在意料之中,又给人一些出乎预料的惊讶。剧中的陈恭,既是...
原创 连... 滕海清,一个原本担任连长的战士,曾因命运的捉弄,被调至另一个部队担任排长。这看似是职位上的降级,但在...
原创 常... 一、 朱元璋与常遇春的深厚情谊 公元1367年十月,距离朱元璋称帝的时刻只剩下两个月。此时,他经过...
原创 关... 在后汉的动荡时代,盟友之间的关系变化莫测,时常依利益而定,而非长久的情谊。袁绍曾与韩馥联合,曹操和袁...
原创 朱...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仁宣之治”的开创者。他虽然在位时间短暂,仅仅10个月,几乎未满...
原创 战... 在长达250多年的战国混战中,虽然成千上万的士兵为国捐躯,但也有一些杰出的将领在战场上表现得异常突出...
原创 汉... 汉武帝,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具有远见卓识的帝王,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在汉朝初期,政...
原创 三... 《三国志》中的陈寿曾经这样评价吕布:“吕布拥有如猛虎般的勇气,却缺乏卓越的智略。他轻佻狡猾,反复无常...
原创 3... 在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原,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时,刘邦、项羽、萧何、张良、韩信、范增等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