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诸葛亮的军事本事啊,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他厉害吧,北伐好几次都没能成功;可你说他不行吧,那空城计、八阵图又被传得神乎其神。我有时候半夜睡不着,就翻《三国志》看,越看越觉得这老头身上的谜团,比他手里那把羽扇还多呢。
就拿第一次北伐来说吧,你想啊,当时诸葛亮站在祁山关口,望着底下黑压压的蜀军,眉头肯定是皱着的。毕竟离开荆州这么多年,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没剩几个,马谡那小子还一个劲儿往前冲,说自己能守住街亭。我估摸着那会儿诸葛亮心里也打鼓,一边是老部下的情面,一边是军国大事,他手指在案几上敲来敲去,最后还是点了头。结果呢?马谡把好好的街亭给丢了,害得整个北伐功亏一篑。你说这是诸葛亮用兵不行吗?我倒觉得,更像是老天爷跟他开了个玩笑,手里能用的牌就那么几张,想打出同花顺太难了。
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的治军本事是真没话说。史书里说他的军队 "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我想象着那画面,士兵们走路都踩着一个鼓点,递个水囊都有规矩,就跟现在阅兵似的。有回看纪录片,说考古队挖出过蜀军的箭簇,箭头磨损都差不多,可见当时练兵多严格。不像有的部队,兵器都凑不齐一套。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你说这人脑子怎么长的?山路那么难走,粮草运不上去,他就琢磨出这种玩意儿,虽然现在没人能复原得一模一样,但光这份心思,就够让人佩服的。
有人说他打仗太稳,少了点出奇制胜的狠劲。可不稳行吗?蜀国就那么点家底,经不起折腾。夷陵之战后,蜀国精锐差不多打光了,诸葛亮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他每次出兵都先把后路安排得明明白白,粮草备足了才敢动,就像咱们过日子,得先存点钱才敢出去旅游不是?不像曹操,有时候还敢玩把 "轻兵奇袭",那是人家家底厚,输得起。诸葛亮输不起啊,每一次出兵都得精打细算,就怕有个闪失,对不起先帝托孤的那番话。
说到空城计,这事儿争议可大了。有人说根本没这回事,是罗贯中编的;也有人说就算有,也是险中求胜。我倒觉得,不管真的假的,至少说明诸葛亮懂心理战。你想啊,司马懿那么多疑的人,看到城门大开,老百姓该干嘛干嘛,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琴声还不慌不忙的,换谁都得琢磨琢磨:这里头是不是有圈套?这就跟咱们下棋似的,有时候一步险棋,反而能让对手不敢乱动。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招儿也就用一次,第二次人家就不上当了,所以诸葛亮一辈子也没几次这样的操作,大多数时候还是稳扎稳打。
还有他的八阵图,听着就玄乎。据说陆逊追刘备的时候,就差点被困在里面。我查过一些资料,其实就是一种阵法,把士兵分成不同的小队,根据敌情变换队形,跟现在的足球队战术似的,一会儿 433,一会儿 541。这种阵法看着简单,真要练熟了可不容易,得士兵们配合默契,还得将领临场反应快。诸葛亮能把这玩意儿琢磨透,还教会了那么多士兵,这治军能力确实没话说。
不过呢,人无完人。诸葛亮晚年北伐,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了。一方面是蜀国国力实在跟不上,另一方面他自己身体也不行了,事必躬亲,连打板子多少下都要自己过问,换谁也扛不住啊。我有时候想,要是他能稍微放手一点,让底下人多分担点,说不定能多活几年,北伐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但话又说回来,他那是责任心太强,总觉得先帝把江山托付给了他,不能有半点马虎,这种心情咱们也能理解。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军事本事,就像一杯浓茶,得慢慢品才有味道。你不能光看他打了多少胜仗,也得看他手里的牌有多烂;不能光说他保守,也得想他背后的压力有多大。他不是神,就是个尽心尽力想完成先帝遗愿的老臣,带着一群不太强的手下,跟比自己强得多的对手周旋,能做到那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本事,你有啥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唠唠。最后,麻烦大家动动手,点个赞,加个关注,说不定就能发大财呢,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