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异常惨烈,东野第四纵队坚守塔山阵地,面对敌人11个师轮番的猛烈攻击,依旧如同钉子般牢牢楔入阵地,顽强抵挡敌军的进攻,直至解放锦州城,整整坚持了六个昼夜。
在敌军的11个师中,有一个被称为“赵子龙师”的95师,是特别从华北调派前来参战的部队。提到“赵子龙师”,这个称号最初是由宁夏马鸿逵所属的4个团构建而来的。在中原大战前,这些部队归顺了蒋介石的指挥。在后来的整编过程中,这支部队被拆分,脱离了马鸿逵的指挥体系,逐渐发展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支部队在对日作战中表现不俗,因而自豪地自称为“赵子龙师”。此时的师长罗奇,执掌兵权长达六年。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战地视察组的第四组组长,负责检查华北和东北地区部队的作战情况。辽沈战役开始后,罗奇亲自对塔山作战进行督查。当敌军在第一天派出3个师和第二天派出4个师的进攻均被打退后,罗奇决定将驻扎在华北的95师调派到前线参战。
到了第三天,在督战队的威逼与诱导下,国军的4个师再次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甚至组织了“敢死队”,每位队员都被发放了60万金圆券。然而,这些敌军官兵中的思想较为顽固,面对被俘的局面依然表现出一副英勇凛然的样子。当他们了解到解放军对于俘虏的优待政策后,曾经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开始悄然崩溃。
尽管95师在华北战场上屡战屡胜,然而在东北的战斗中,与东野第四纵队交锋后,95师损失惨重,伤亡高达三分之二,最终不得不撤回华北,编制缩减为仅有的3个营,驻守塘沽。随着平津战役的打响,这支部队再次撤退至上海,负责机场防御,随后又退守至宁波,最终其命运指向了台湾,并在那里落脚。
在塔山阻击战中,东野第四纵队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共击毙敌军六千多名士兵,始终未让敌人的攻势得逞。时光流转,45年后,曾在“赵子龙师”服役的张伯权与东野第四纵队的政委莫文骅重聚,谈起当年的塔山阻击战,张伯权回忆当时的心境时,感叹自己“当时并没有心思打”。
尽管敌人拥有11个师的兵力,但为何始终未能突破第四纵队的防线?除了第四纵队顽强抵抗的精神外,更因为蒋介石的部队内部人心动摇,士气一天不如一天,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