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英国教授:欧洲人不懂,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国统一呢
迪丽瓦拉
2025-09-20 17:31:34
0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政体,最早在公元前221年便奠定了基础。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尤其是中国“大一统”所代表的独特意义,单纯依赖近现代史是不够的。

在纪录片《中国逻辑》中,英国智库的首席研究员马丁·雅克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要想真正理解中国的“大一统”,不能仅从近代入手,应该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出发。”他对中国历史上这一千年的“大一统”现象感到深深的震撼,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探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大一统”是如何在多个民族的基础上实现的?与欧洲以一国一族的分裂格局相比,中国又有什么独特的力量,使得“大一统”得以持续下去?”

马丁·雅克进一步表示,“要解开这一历史之谜,我们必须要站在历史的视角来看,而不是单纯关注近代的演变。”事实上,“大一统”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中,这一时期的“大一统”指的主要是春秋时期,周天子代表着全国的最高权力,所有的诸侯都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而在战国时代,各大强国逐渐意识到“大一统”所蕴含的政治和社会价值。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并在公元前221年成功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自此以后,“大一统”成为历代中国朝代的追求目标。现代的中国,也是继承了这一历史传统,继续沿用“大一统”的政治架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大一统如此独特?它是如何历经千年风雨而维持至今的呢?

中国的“大一统”在世界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内外困扰与挑战,然而每一次危机过后,都能够东山再起,最终实现国家的复兴与统一。事实上,尽管世界历史上也有过如古罗马、印度、蒙古等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但这些国家的统一多是短暂的,且无法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稳定。它们的统一背后,往往有着某种偶然性因素。然而,中国的“大一统”却与之不同,经历了无数次的分裂与崩溃,但却始终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聚集,最终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统一国家。

这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历史内部深层次规律的体现。中国的大一统是多种历史因素的合力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促使中国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形成了紧密的经济依赖关系;其次,来自外部的持续威胁与自然灾害,也促使人们意识到必须依靠统一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应对挑战。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这种“大一统”模式在中国逐渐成为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核心。

秦朝之前,中国的历史主线是生产力的逐步提升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生产力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下游的族群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原文化和华夏族群,带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早期国家逐渐诞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深刻的社会转型,也促使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大一统国家体系。

秦朝的统一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具象化。从政治形态上看,秦朝的统一不仅是军事征服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与文化演进的必然产物。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一“大一统”国家形态在中国逐渐成熟,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石。

然而,近代世界历史的巨大变革给中国的大一统体系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在危亡的边缘,如何确保国家的统一成为了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经过多次的内外变革,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重构,成功地化解了危机,最终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阶段,古人就深刻意识到“统一”的重要性。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们,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局限,面临着自然界的种种威胁,生存的挑战异常严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人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只有通过群体的联合,才能有效抵御外部的灾难和威胁。这种“统一”意识体现在中国的许多经典文献中,如《吕氏春秋》中提到,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无法单独生存,唯有依靠团结一心的集体力量才能存续。

《淮南子》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指出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群体,而群体的力量则是依靠“统一”而形成的。中华文明的“统一”观念不仅体现在对外部威胁的应对上,也深入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层面。《周易·乾卦》所提到的“各从其类也”,正是在强调群体之间的统一和协调。

荀子的“明分使群”观点则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持。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能够结成群体,通过“分”与“义”来维持秩序,实现社会的统一与和谐。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理念,成为“礼”文化的核心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统一”并非单纯依靠强制力,而是通过文化、伦理和宗族关系来实现的。古人认为,家族、宗族、国家等群体之间应该如同“家”一样相互关爱、互相尊重。因此,“家”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中国,所谓的“家”不仅是个体生活的基本单位,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大一统”的基石。无论是“礼”的规范,还是“家”的结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从古代的家族制度到现代的国家政治,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通过这层层深入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积淀,中国的大一统逐渐成为了一个持续发展的系统。在现代,中华民族不仅继承了这一政治体制,更将“大一统”理念与“民本”思想紧密结合,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

中国的“大一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无论是对内多民族的融合,还是对外的国际挑战,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合共生”的理念,推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独特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帮助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也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国家治理视角。

正如马丁·雅克所说,“中国比任何其他文明更善于重塑自己”,这一点也正是中国能够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关键所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廉语清风丨法必明 令必行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为取信于民,于都城南门立三丈之木,宣布“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皆疑...
朔州文史•第66期 | 晋商通... 朔州文史 六十六 晋商通道 晋商通道杀虎口 早在3世纪中叶,从甘肃、陕西到杀虎口一带已经存在一条与丝...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 包衣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平时在清朝影视剧以及书籍上都会看到包衣奴才的词汇,“包衣”是满...
浔城记忆 | 11月18日 浔城记忆 11月 18日 九江,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交汇点。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每天...
原创 抗...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其一,是蒋介石所提出的“中国之命运”,即继续...
原创 武... 这件事情从常理来看,应该是有可能发生的。你想一想,在古代,酒大多是米酒,而不像现在的纯白酒,度数相对...
原创 三... 话说,从古至今,只要中原王朝一旦动荡不安,边疆的蛮族必定会趁机爆发战乱!在我国的北方、西方和南方,存...
原创 史... 古代的战争常常是为了争夺土地,不是和外族打,就是进行内战。因为战争不断,很多战将也因此崭露头角,成为...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忠义的象征,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 在刘备逃亡之后,...
在纪录片中感知历史现场 千年一瞬,物语新生。近日,大型历史文物纪录片《千年文物·大唐盛世》持续热播。该片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影...
日本殖民者偷挖琉球人遗骨! 466具琉球人遗骨被日本殖民者偷挖!掘人祖坟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估计也就日本殖民者干的出来!整天研究...
原创 当... 简单来说,日本是人均国土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本想靠入侵东亚国家扩大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间,没想到中国人是...
“滇王之印”领衔,揭谜失落的古... 一枚刻有“滇王之印”的纯金印章,如何揭开一段被尘封两千年的历史?独特的青铜贮贝器上的祭祀场景有何寓意...
专访|阮昕:从“浮生建筑”,到... 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大楼,阮昕教授挥手指向他在大堂支起的编木拱,谈起现代建筑如何精心设计,规划着光...
探访世界文化遗产点锁阳城遗址 这是11月18日在甘肃省瓜州县拍摄的锁阳城城址(无人机照片)。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
“八贤王”赵元俨:揭晓宋仁宗身... 八贤王 赵元俨 《包青天》《寇老西儿》《杨家将》等经典影视剧中,总有一位威风凛凛的王爷,手持八面金锏...
原创 皇...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往往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考试。从小升初、初升高到大学,再到步入...
原创 明... 导读: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可以用“崽卖爷田心不疼”来形容。我们不打算深入探讨当时明朝的具体战略...
生死不愿为日属!百余年前琉球人... 新闻链接 “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虽糜身碎首,亦所不辞!”1879年5月,琉球王尚泰的...
山东一地挖出汉代墓?回应来了 近日,有IP地址是山东泰安的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据说挖出来汉代墓了”等相关内容,引发网友热议。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