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的开国功臣李善长,以及他的家人共七十余人,全部遭到残忍处决。此消息传出,京城震动,百姓哗然。
明太祖朱元璋冷眼旁观这一切,心中早已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李善长,这位与他共历艰辛、建立大明王朝的功臣,竟然迎来了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令朱元璋的心中多年的石块终于得以卸下。
李善长早在朱元璋初起时便伴随左右,且为朱元璋建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在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位列当时六位封公之首,彰显了朱元璋对他的极高宠信与倚重。
然而到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却选择了辞官归家,回到了故乡。他每日耕作,过上了平静的农耕生活,远离权力的纷争。既然如此,朱元璋又为何仍然决定处死李善长及其全家呢?李善长度过近二十年的隐退生涯,又为何反而引来杀身之祸?
事实上,最初,朱元璋对李善长可谓极为信任,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李善长,字百室,自幼接受新安理学的教育,这一学派反对元朝的统治,尤其是在元末,李善长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认为应该起义反抗元朝的压迫。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他遇见了朱元璋。朱元璋极具组织能力,短短两年便聚集了万余人的队伍。而且,他也广纳贤士,任用知识分子担任幕僚,这使得李善长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实现抱负的机会,于是便投身于朱元璋的事业。朱元璋见李善长前来投奔,不仅非常高兴,还将他视为心腹,二人共事之时,朱元璋发现李善长的聪明才智与辨别忠奸的能力,于是对他更加信任。
李善长不仅在战略方面给出了许多高明的建议,在治国安邦上也有许多见解。朱元璋与李善长的互动,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讨论,更多的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倚重与尊重。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这样四处征战,何时才会有尽头?”李善长平静地笑道,告诉朱元璋不必焦虑,要有耐心,并且通过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提醒他:“元朝已经衰败,我们即将进入刘邦的‘沛县’阶段,只要您像刘邦那样宽容大度、知人善任,就能平定天下。”
李善长的一番话无疑打动了朱元璋,也让他坚定了继续奋斗的决心。李善长能谋划善断,也能安邦定国,朱元璋认为自己捡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宝贵财富。
朱元璋刚刚称帝时,李善长在西吴的改革中表现卓越,尤其是在水利、财税及屯田制度的推行方面,奠定了未来明朝政权的根基,堪称开国功臣中的翘楚。就如同汉朝有萧何与张良,明朝有李善长,正是这些辅佐之臣成就了大明江山。
1368年,朱元璋自立为帝,年号洪武。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李善长任命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以及中书左丞相,并封为韩国公。对李善长而言,这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明朝,为了平衡权力,取消了宰相职位,设立了左右丞相职务,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徐达担任右丞相,二人共同辅佐朱元璋治国。起初,这一切本应是君臣和谐,但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朱元璋与刘邦性格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起步于平民,且同样怀疑自己身边的功臣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刘邦在称帝后,便对曾帮助自己建立汉朝的韩信心生疑虑,最终以“谋逆”之名将其杀害。而朱元璋的心态,与刘邦可谓如出一辙。李善长曾经是他得力的助手,曾为他出谋划策,但当朱元璋从一位普通的领袖,变成了拥有绝对权力的君王之后,他渐渐感到不安,尤其是李善长手握重权,朱元璋越发感到不自在。
随着李善长权力的积累,他的决策变得愈加果断,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事也愈加独立,这种态度让朱元璋逐渐产生了警惕,甚至认为李善长有篡位之心。尽管李善长从未表现出任何实质的反叛迹象,但在朱元璋心中,这样的独立性渐渐成了威胁。
李善长非常聪明,他很早便意识到朱元璋的疑虑,因此,许多曾经的功臣早已选择隐退,避免自己成为权力的牺牲品。而李善长则不同,他坚持保有自己的职务与荣耀,最终招来了朱元璋的猜忌。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未能上朝,病榻上的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被朱元璋信任的心腹。他写下辞呈,希望通过主动辞去职务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出乎李善长意料,朱元璋竟然立即同意了他的辞呈,甚至附上了宽厚的赏赐,送上了李善长的亲人到朝廷任职。
然而,朱元璋的真意却远非如此表面上看来的仁爱。在他心中,李善长不过是潜在的威胁。李善长辞官之后并未完全退出朝政,他仍然在幕后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尽管朱元璋表面上接受了他的辞职,但心中的警惕并未消失。李善长继续在京城生活,偶尔提供政治建议,甚至仍在朝堂上影响着大事。这使得朱元璋始终无法安心。
李善长的影响力令朱元璋愈发焦虑,尤其是在他发现李善长推荐的汪广洋未能胜任左丞相职务之后,朱元璋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对李善长及其党羽的控制。在汪广洋与李善长的斗争中,朱元璋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削弱李善长的权力。
最终,李善长在朝中积累的政治资源让他不小心成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族的覆灭几乎是注定的。李善长不仅仅是朱元璋心头的石头,他的存在成了朱元璋无时无刻不在警惕的对象。
朱元璋依然深知,自己的权力来自于他在建立大明时的成功,但更深层的担忧是,这些曾经的功臣们在他死后是否会再次威胁到皇室的统治。而李善长,正是这一威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