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77岁的李善长,天天忙着刨土种地,朱元璋为何还要灭他全家70多口
迪丽瓦拉
2025-09-20 18:03:21
0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的开国功臣李善长,以及他的家人共七十余人,全部遭到残忍处决。此消息传出,京城震动,百姓哗然。

明太祖朱元璋冷眼旁观这一切,心中早已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李善长,这位与他共历艰辛、建立大明王朝的功臣,竟然迎来了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令朱元璋的心中多年的石块终于得以卸下。

李善长早在朱元璋初起时便伴随左右,且为朱元璋建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在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位列当时六位封公之首,彰显了朱元璋对他的极高宠信与倚重。

然而到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却选择了辞官归家,回到了故乡。他每日耕作,过上了平静的农耕生活,远离权力的纷争。既然如此,朱元璋又为何仍然决定处死李善长及其全家呢?李善长度过近二十年的隐退生涯,又为何反而引来杀身之祸?

事实上,最初,朱元璋对李善长可谓极为信任,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李善长,字百室,自幼接受新安理学的教育,这一学派反对元朝的统治,尤其是在元末,李善长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认为应该起义反抗元朝的压迫。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他遇见了朱元璋。朱元璋极具组织能力,短短两年便聚集了万余人的队伍。而且,他也广纳贤士,任用知识分子担任幕僚,这使得李善长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实现抱负的机会,于是便投身于朱元璋的事业。朱元璋见李善长前来投奔,不仅非常高兴,还将他视为心腹,二人共事之时,朱元璋发现李善长的聪明才智与辨别忠奸的能力,于是对他更加信任。

李善长不仅在战略方面给出了许多高明的建议,在治国安邦上也有许多见解。朱元璋与李善长的互动,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讨论,更多的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倚重与尊重。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这样四处征战,何时才会有尽头?”李善长平静地笑道,告诉朱元璋不必焦虑,要有耐心,并且通过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提醒他:“元朝已经衰败,我们即将进入刘邦的‘沛县’阶段,只要您像刘邦那样宽容大度、知人善任,就能平定天下。”

李善长的一番话无疑打动了朱元璋,也让他坚定了继续奋斗的决心。李善长能谋划善断,也能安邦定国,朱元璋认为自己捡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宝贵财富。

朱元璋刚刚称帝时,李善长在西吴的改革中表现卓越,尤其是在水利、财税及屯田制度的推行方面,奠定了未来明朝政权的根基,堪称开国功臣中的翘楚。就如同汉朝有萧何与张良,明朝有李善长,正是这些辅佐之臣成就了大明江山。

1368年,朱元璋自立为帝,年号洪武。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李善长任命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以及中书左丞相,并封为韩国公。对李善长而言,这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明朝,为了平衡权力,取消了宰相职位,设立了左右丞相职务,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徐达担任右丞相,二人共同辅佐朱元璋治国。起初,这一切本应是君臣和谐,但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朱元璋与刘邦性格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起步于平民,且同样怀疑自己身边的功臣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刘邦在称帝后,便对曾帮助自己建立汉朝的韩信心生疑虑,最终以“谋逆”之名将其杀害。而朱元璋的心态,与刘邦可谓如出一辙。李善长曾经是他得力的助手,曾为他出谋划策,但当朱元璋从一位普通的领袖,变成了拥有绝对权力的君王之后,他渐渐感到不安,尤其是李善长手握重权,朱元璋越发感到不自在。

随着李善长权力的积累,他的决策变得愈加果断,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事也愈加独立,这种态度让朱元璋逐渐产生了警惕,甚至认为李善长有篡位之心。尽管李善长从未表现出任何实质的反叛迹象,但在朱元璋心中,这样的独立性渐渐成了威胁。

李善长非常聪明,他很早便意识到朱元璋的疑虑,因此,许多曾经的功臣早已选择隐退,避免自己成为权力的牺牲品。而李善长则不同,他坚持保有自己的职务与荣耀,最终招来了朱元璋的猜忌。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未能上朝,病榻上的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被朱元璋信任的心腹。他写下辞呈,希望通过主动辞去职务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出乎李善长意料,朱元璋竟然立即同意了他的辞呈,甚至附上了宽厚的赏赐,送上了李善长的亲人到朝廷任职。

然而,朱元璋的真意却远非如此表面上看来的仁爱。在他心中,李善长不过是潜在的威胁。李善长辞官之后并未完全退出朝政,他仍然在幕后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尽管朱元璋表面上接受了他的辞职,但心中的警惕并未消失。李善长继续在京城生活,偶尔提供政治建议,甚至仍在朝堂上影响着大事。这使得朱元璋始终无法安心。

李善长的影响力令朱元璋愈发焦虑,尤其是在他发现李善长推荐的汪广洋未能胜任左丞相职务之后,朱元璋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对李善长及其党羽的控制。在汪广洋与李善长的斗争中,朱元璋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削弱李善长的权力。

最终,李善长在朝中积累的政治资源让他不小心成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族的覆灭几乎是注定的。李善长不仅仅是朱元璋心头的石头,他的存在成了朱元璋无时无刻不在警惕的对象。

朱元璋依然深知,自己的权力来自于他在建立大明时的成功,但更深层的担忧是,这些曾经的功臣们在他死后是否会再次威胁到皇室的统治。而李善长,正是这一威胁的象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三国杀移动版》周年庆:全新武... 近日,《三国杀移动版》公布了周年庆节点的定档日期,预计将于7月12日正式上线。本次周年庆活动将围绕“...
原创 宋... 说起宋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国力相对薄弱、常常遭受外族侵扰的王朝,像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
三国杀:老司马痛点在哪?为何更... 大家好,这里是你们的老朋友手杀菌!在三国杀的对局中,老神司马懿曾经经历过一次改版,从过去的一个比较弱...
原创 太...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了轰动一时的农民起义,宣告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作太平军。尽管太...
原创 商... 古公亶父迁徙至岐山之后,周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臣服于商朝。然而,在姬昌的晚年,他大胆自封为王,公然...
原创 朱... 根据史料的记载,这种物件的外形特征如下:“外形似瓦片,表面刻有诰文,上面镌刻的内容涉及免除死刑、减轻...
原创 “... 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是同母兄弟,彼此之间有着复杂的情感纽带。胤禛因个性内向而未能赢得康熙的宠爱,...
原创 戈... 在许多人眼中,俄罗斯民族被称为“战斗民族”,这一称号的背后,正是俄罗斯人历来展现出来的好斗精神。俄罗...
“薇观”|不如见一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屈晓妍 胡楚云 刘薇 孔昊 7月1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
原创 刘...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刘备带着庞统、黄忠和魏延前往西川,实际上他将荆州的防守重任交给了诸葛亮。刘备...
原创 祖... 咱今天来唠唠祖大寿,这人在明朝末年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可投降清朝之后,却没了大动静,远不如吴三桂和洪...
罗马共和国的陆军 罗马陆军是历史上组建得最优秀的军队之一,是罗马民族的骄傲,也是他们用以征服世界的强大工具。千百年来,...
原创 真... 慈禧,作为晚清时期的实际掌权者,长期以来在历史的评价中备受争议。尽管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女性身份...
原创 我... 新锐创作者认证 在中国古代的战场上,有四位英勇无畏的猛将,他们的名字曾让敌人闻风丧胆,成为了无法逾...
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妇女   一、从荷马谈起 在荷马史诗中,婚姻是由家族来安排的。男人为家庭和城堡而战,女人就要生养未来的战士...
原创 周... 古公亶父,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太王,他率领豳部落迁徙至岐山,并在周原地区建立了新的都城。由于他定都于周原...
此人不在五虎上将之列,如果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败走麦城,荆州沦陷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手中的酒杯砰然坠地。 这座牵动三国命运的枢...
原创 大... 六十年过去了,我们想为他翻案! “翻案?翻个屁!” 十几年前,四川成都安仁镇的街头异常热闹。各式...
原创 祸... 好的,我帮你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保持原意和字数变化不大: ---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规模极其庞...
原创 朱...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虽耗费巨资养育了二十多位子嗣,却刻意不让他们改姓“朱”。 这究竟是因为这些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