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的关键阶段。此役中,诸葛亮委派马谡前往街亭镇守,然而马谡最终被曹魏名将张郃击败,导致守军溃散。街亭的失守直接促使诸葛亮首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刘备曾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对其能力持怀疑态度。然而,诸葛亮为何仍然选择让马谡守卫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呢?
最简单的解释是,诸葛亮从整体战略角度考虑,街亭虽然重要,但并非战役的核心所在。马谡被派往街亭,任务只是坚守而非主动进攻,这样的防守压力相对较小,反而是一个让马谡积累实战经验、建立功劳的机会。诸葛亮派遣马谡担任主将,并安排王平为副将,两人的合力被认为足以应对局面。只要马谡和王平能够坚守一段时间,战局就不会出现重大问题。这也不是一场需要冒险的进攻,而是稳守阵地的任务。
当马谡兵败后,王平仍能保持军心稳定,没有陷入混乱。假如不是马谡的错误决策,王平独自防守街亭也能勉强撑住。尽管守护街亭很关键,但还未达到生死攸关的地步。诸葛亮派马谡,本质上是在给这位年轻将领一个锻炼的机会,然而马谡最终辜负了这份信任。正如俗话所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诸葛亮,也难免在判断中出现偏差。诸葛亮原本认为,马谡的才干足以轻松完成守卫任务,且有王平协助,理应无虞,没想到马谡会犯下致命错误。
战争的复杂性在于,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某个环节一开始就极其关键,而是在这个环节出错后,它的地位才显得举足轻重。那么,赵云和魏延在此时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蜀汉后期,人才极度匮乏,能独当一面的名将稀缺,诸葛亮手中真正可用的顶尖将领只有赵云和魏延两人。
先说赵云。《三国志》记载,六年春,赵云与邓芝率疑兵出斜谷道攻郿,吸引魏军大将曹真的主力。赵云此次北伐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任务,他的行动远比马谡守街亭重要得多。赵云负责牵制曹魏西部统帅曹真,保证诸葛亮主力能顺利行动。曹真率领的是魏军的精锐力量,没有赵云的牵制,诸葛亮的主力北伐几乎难以展开。张郃甚至为了避开赵云的疑兵,绕远路而行,可见赵云的威慑力明显大于张郃。如果把赵云从牵制曹真的任务调去守街亭,无疑是得不偿失。
再看魏延。根据《三国志》,五年时诸葛亮驻扎汉中,任命魏延为督前部,兼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说明魏延是北伐中的重要将领。作为中军主将,魏延身负重任,随诸葛亮活动于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根本无暇去守街亭这类小型防御据点。魏延虽勇,但诸葛亮对他有所顾忌,主要因为魏延过于冒险,曾提出“子午谷奇谋”等风险较大的策略;此外,魏延性格桀骜,不太听从指挥。诸葛亮更倾向于稳健的作战风格,因此只让魏延担任先锋,而未让他独立统帅。
至于姜维,彼时刚刚归顺蜀汉,诸葛亮自然不会轻易重用他担任关键职位,担心其不够稳妥,甚至可能再次反叛。姜维归降时,马谡已被派往街亭,安排新兵姜维守街亭显然不合适。
相比之下,马谡曾担任越隽太守和参军,经验尚可。在诸葛亮平定南中时期,强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安排马谡守街亭并无不妥。马谡守街亭的任务并非特别重要,更多是侧翼防御。无论是派资深将领还是马谡这种较新将领,诸葛亮都认为可以胜任。
那么马谡败因何在?从蜀汉角度看,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马谡不听指挥,擅自离开街亭城,扎营于山顶,远离水源,导致兵力和补给受限。曹魏方面则总结为“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即马谡未据守城池,且放弃了水源。街亭本因城中有泉得名,理应依托城池固守,凭借水源优势难以被轻易击溃。诸葛亮原本布置应是守城补给,马谡显然未领会其中用意。
马谡深谙兵法,认为以逸待劳、据高地防守是上策,然而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总体来看,街亭战败更多是诸葛亮对局势判断出现偏差所致。《魏略》记载魏军有五万,马谡军队数量不详,但应明显少于魏军。马谡采取上山防守策略,间接反映蜀军人数处于劣势。诸葛亮之后的撤军,是为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采取的稳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