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一年,都察院御史刘汝骥被外调任徽州知府。按照惯例,他上任前需要入宫向慈禧太后辞行,接受太后的询问与嘱托。慈禧召见刘汝骥后,首先问他是否曾拜访过军机大臣。刘汝骥回答说没有,慈禧随即告诫他:“你在外地任官,情况不同于京城,若想将来有良好的仕途发展,必须依靠军机大臣的支持和提拔。”这番话凸显了当时官场运作中,政治关系的重要性远超政绩本身。
按理说,为官一方,最主要的职责是造福百姓,保障朝廷钱粮税赋的足额征收,只要政绩显著,仕途应当顺畅。然而,清代的官场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官员的升迁与政绩往往关联不大,更多依赖的是人脉背景和政治关系。许多读者可能对此持怀疑态度,毕竟清朝历史上也有像康熙朝的于成龙这样的典范官员,他从一个普通知县起步,凭借出色政绩逐步晋升为两江总督。
御史并不否认,确实存在部分因政绩突出而被提拔的官员,但总体比例非常有限,估计不足十分之一。更多官员获得升迁,并非凭借政绩,而是依靠家族背景、门第身份以及个人履历的加持,仕途由此变得更像是靠关系和背景“走捷径”。
朝中有人,做官才顺畅
在任何朝代,官场都有“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铁律。有时候,即使没有显赫的背景,只要能讨好上司、伺候得周到,也能获得升迁。研究清代官制,会发现官二代以及贵族世家的子弟升迁速度明显较快,这就是“朝中有人”的生动写照。祖孙、父子、叔侄、姻亲关系成为仕途加速器,比例不小。汉族官员中,像张廷玉、刘墉、翁同龢等,都是典型的官二代代表。
此外,师生关系也是官场内维系政治利益的重要纽带。因为并非人人都有显赫家世,师生关系就成为一种相对容易获得的资源。只要有科举功名,师生关系便天然存在,哪怕出身异路者,也常常花钱拜师,寻求有权势的老师做靠山。曾国藩初入仕途时,正是靠着师傅穆彰阿的提拔,才能有“十年七迁”的好运,最终获得攻陷天京的辉煌战绩。
对初入官场的人来说,能否“朝中有人”是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再出色的政绩和学识也难有用武之地。
履历必须过硬
官员的履历包含诸多方面:政治面貌、科举功名、年龄、工作经验等。政治面貌简单理解为对朝廷的绝对忠诚,这是基本门槛,完成难度不大。科举功名则不易得,举人、进士等名号的取得不仅考验学问,更需要一点运气。有人一生考试未中举,往往并非学问差,而是缺少那点运气。
清代官场中,科举功名的影响极大。以知县为例,进士出身的相比其他出身者更具优势。两人争同一岗位,即使政绩稍逊,进士身份往往能赢得上司青睐。科举出身还要细分,二甲、三甲的名次更是攸关前程。功名的分量之重,清朝官场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年龄也是硬性条件之一。年纪越大,体力和精力越差,有些职位不适合年长官员。清代规定,50岁以上的新科进士不得任州县实职,通常分配教职等清闲岗位。身体状况亦影响仕途,健康强壮者受上司青睐,而长期病弱者难以升迁。
工作经历则是另一硬性门槛。明清官场有明文不成文的规矩,比如“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成了官场铁律。地方重臣如总督、巡抚,一般需要丰富基层经验,必须从知县、知府逐级升迁,缺少这一背景皇帝难以认可。
唯有无背景者,才靠政绩说话
若一个官员既无强大人脉,履历又不突出,那他能拿出来证明自己的唯一资本就是政绩。可政绩本身却很虚幻,尽管朝廷设有政绩考核细则,但没有谁能说自己政绩差,毕竟官场中人人都有政绩报告。
政绩数据往往难以完全真实,尤其地方官面临天高皇帝远的环境,造假政绩并非难事。只要完成朝廷规定的财政任务,且不犯严重错误,朝廷一般不深究细节。在升迁时,政绩也不是优先考量的因素,特别是中下级地方官的情况更难被吏部准确掌握,升降多凭督抚奏章由皇帝决定。
不过,政绩突出者仍被朝廷树为榜样。清代有不少基层官员凭借卓越政绩从知县一步步晋升至督抚,如于成龙、李世杰、刘韵珂、陈汝咸等,他们的成功案例也为后来的官员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