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洋时期,许多人对那个时代的评价都不高,认为它与晚清时期相似,都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时期。当时,西方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中国扶植了不少代理人,导致军阀割据,民众疾苦,国家的社会秩序几乎崩溃。在国际舞台上,尽管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仍旧无力反抗列强的压迫,国家处于被人摆布的状态,无法自主掌控自己的命运。
可以说,北洋政府的时期,中国看似庞大强盛,实际上却是空有其表。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竟然为中国获得了一块远在欧洲的土地。尽管这块土地在当时对于中国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土地却变得非常重要。如今,国人可以自由地进出、定居这里,堪称是一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土地。
这块土地便是位于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群岛。斯瓦尔巴群岛位于挪威和北极之间,群岛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岛屿组成,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面积与中国的宁夏省相近。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圈内少数可以居住的岛屿之一,目前这里的总人口大约在3000人左右。
斯瓦尔巴群岛最早是由挪威人在12世纪发现的,之后一直被用作捕鲸站。虽然一度被废弃,但到了20世纪初,群岛发现了煤矿资源,才开始有了常住居民。尽管距离中国万里之遥,这片土地的归属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在100多年前的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会获得这块“飞地”呢?
这一切要追溯到一战后的《斯瓦尔巴条约》。自从斯瓦尔巴群岛发现矿产资源后,挪威和俄罗斯便因利益纷争而争夺这片土地。双方都不肯妥协。然而,随着俄国内战的爆发,俄罗斯无暇顾及斯瓦尔巴群岛,而当时的挪威国力也十分薄弱,其他列强纷纷看到了机会,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在大国之间的相互角力和博弈中,最终达成了妥协。1920年,法国联合英国、美国、丹麦、意大利、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条约规定,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归挪威所有,但该岛被划为非军事区,永远不得用于战争目的。而且,所有签约国的国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定居该岛,岛上的矿产资源也被各签约国共享。也就是说,除了主权归挪威外,岛屿的使用权和资源的开采权由18个国家共同享有。
起初,这个条约与中国毫无关系。而且当时北洋政府甚至连国内的事务都难以处理,哪里会关注遥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呢?况且,斯瓦尔巴群岛的矿产资源在当时并没有被开采出来,北洋政府并不认为它能带来实际的利益,所以对此毫不在意。
然而,法国出于战略考量,强行要求中国加入该条约。法国清楚,尽管中国加入了条约,也并不会对局势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这却能为法国争取到一定的国际支持和人情。因此,1925年,法国再次将中国、德国等国拉入其中,签订了这一条约,签约国囊括了当时世界上大部分重要国家。
北洋政府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后,基本没有进一步关注这项协议。毕竟,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块土地毫无实际意义,甚至连开采其资源的能力都不具备。随后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等动荡,斯瓦尔巴群岛早已被遗忘。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的战略地位逐渐被各国认识,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斯瓦尔巴群岛逐渐成为各国进行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基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北极和南极的科研事业也稳步推进,斯瓦尔巴群岛终于重新进入中国的视野。
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研站——黄河站,标志着中国在北极的科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距签署《斯瓦尔巴条约》已近100年,当初北洋政府不太情愿签订的条约,今天却展现出了它的独特价值,成为了北洋政府留给后人的一个意外遗产。
如今,斯瓦尔巴群岛对中国人来说,已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出、定居、投资经商的地方,几乎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成了中国在欧洲的一个“飞地”。不过,由于当地的生存环境十分严酷,除了科学家和相关研究人员外,鲜有人会选择长期定居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