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每次出征时,往往亲自带领一支大军,而另一支军队则由二弟关羽统领。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除了源自桃园结义和关羽千里单骑送嫂的义举外,更重要的是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中展现出的非凡武力和胆略。关羽的忠诚和勇敢,使得刘备毫不犹豫地将重任交给他,信任他能够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许多人认为,在关羽败走麦城并迫切请求蜀中援军未果的那一刻,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开始动摇。那时,许多人对关羽的失败表示质疑,甚至猜测刘备和诸葛亮是否对关羽有所隐瞒或背叛。在蜀汉政治结构中,究竟谁才是实际掌权者?当关羽败北时,这个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关羽在三兄弟中的出身最为平凡。大哥刘备是名门之后,曾是汉室宗族的后裔,虽然身世低微,却曾有名士卢植的青睐,声名远扬。三弟张飞则有着豪放的性格,虽然外表粗犷,但他却能承载三百宾客的大宴,深得众人敬仰。而二弟关羽则是出生贫寒,自小从山西推车四处谋生,仿佛是一个只有一人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文化水平在三兄弟中最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士族豪门依靠剥削百姓为生,关羽对这些虚伪的士族深恶痛绝。他将自己的忠诚与依赖寄托在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身上,坚信只有真性情的兄弟才能为自己所依靠。
正是这种独特的背景和性格,使得关羽对士族豪门的高傲产生了偏见,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在他与诸葛亮和黄忠的矛盾中,关羽的傲慢性格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在他看来,自己的世界里,除了刘备和张飞,似乎就没有其他值得重视的人。因此,当刘备三次亲自邀请诸葛亮时,关羽对大哥的忍让心生不满,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一个书生,凭什么主张天下。
张飞对诸葛亮虽然没有过多的反感,但他心里自然尊重大哥和二哥。当刘备决定将军权交给诸葛亮而非亲自交给自己和关羽时,张飞对此十分不满,甚至一度想要求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以表决心。关羽则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傲慢地对待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看似只是一个乡野书生,但他已经看清了关羽的脾气——要想真正得到关羽的忠诚,首先必须让他心悦诚服。
曹操曾在火烧赤壁后遭遇惨败,但依旧认为自己能够东山再起,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对自己麾下的英雄充满信心。关羽放走曹操,虽有自己的原因,但也因此为诸葛亮立下了心结。诸葛亮深知,要让关羽心甘情愿地服从自己,首先要处理好关羽与曹操之间的复杂关系。当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后,诸葛亮并没有过多责难,反而在关键时刻,充分利用关羽的能力,并不轻易冒犯他的自尊心。
然而,随着关羽的傲慢日益明显,他的独断和目中无人的态度也导致了更多的矛盾。当刘备外出迎娶孙尚香时,赵云替代了关羽的角色,甚至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频频让赵云出面,显示出对关羽日渐疏远的无奈。尽管如此,关羽最终也对诸葛亮产生了些许尊敬,并不再如初时那般疏远。当关羽收到诸葛亮信中夸赞马超之时,他感到自己受到认可,这也让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有所转变。
然而,关羽依然固守着自己“士族不可信”的信念,并继续在内政和军事上表现出对下属的不尊重。他对糜芳等人极为傲慢,甚至在他们曾帮助刘备起兵时依然不留情面,这种行为导致了他们的不满,最终促成了背叛的发生。尤其是在关羽围困樊城期间,他过于轻视士族及敌人的威胁,最终将自己置于了危险的境地。
而最致命的错误在于,关羽完全忽视了东吴与曹操的关系,始终抱有“自己最强”的幻想,导致与东吴的关系日渐恶化。孙权虽曾为关羽求援,但关羽对诸葛瑾的态度极其傲慢,不仅大骂孙权的儿子为“犬子”,还曾威胁要杀诸葛瑾,这无疑激化了敌对情绪。当关羽在麦城遭遇东吴的偷袭时,他并未能及时反应过来,最后败局已定。
关羽在面对自身军事失败时,曾试图向刘备和东吴求援,但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支持。最终,关羽在敌人的围攻中未能再做出有效反应,轻松走向了自己的灭顶之灾。刘备得知关羽死讯时,悲痛欲绝,而诸葛亮更是感到绝望,因为他深知,这一切意味着蜀汉的未来将更加艰难。
关羽的死,深刻地反映了蜀汉高层的内部矛盾和诸葛亮真正的掌权地位。关羽虽然英雄,但其性格中的傲慢与孤立,最终让他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困境,而诸葛亮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安排,似乎早已注定了关羽的命运。
---
参考文献:
1. 试论关羽痛失荆州的必然性,中国知网,2013-04-12
2. 诸葛亮为何疏远关羽,中国知网,2013-11-04
3. 关羽攻打襄樊目的:恢复荆州版图以备北伐——兼评刘备、诸葛亮借刀杀人说,中国知网,2014-04-30
4. 关羽:恶语伤人又害己,中国知网,2016-02-25
5. 关羽因语致败的教训和启示,中国知网,2016-02-29
6. 浅析关羽失荆州的因与果,中国知网,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