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3年夏季,大汉名将卫青再次出征定襄,发起了对匈奴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在这场战斗中,霍去病作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参与其中。这是霍去病第一次走上战场,年仅十八岁。
当汉军与匈奴对抗,战斗局面胶着之时,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带领自己的八百骑兵,英勇无畏地深入匈奴腹地,行军数百里,成功斩杀匈奴二千余人。最为神奇的是,他居然能够安全返回,与大军重新会合。自此,霍去病便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屡战屡胜,对匈奴几乎从未失败,而且每次都能完胜对手。以至于后来匈奴人对霍去病心生恐惧,几乎是“望风而逃”。这种表现不仅在匈奴人的主战场——荒漠中打出这样的成绩,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令人惊叹。霍去病年仅22岁便获得“封狼居胥”之荣,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匈奴可能再也无法翻身。霍去病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凭借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霍去病在18岁时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的壮举,是否可信。我们不妨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
《史记·列传》有云:“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辅首虏过当。”也就是说,司马迁承认霍去病18岁时,确实带领八百骑兵脱离大军,深入数百里,斩杀敌军。这段记载显示了霍去病英勇的战绩,汉武帝刘彻得知此事后,特地赏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众所周知,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立场是有争议的,他对汉武帝的不满甚至带有一定的敌意,因此对于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评价并不完全正面。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较高,但李广之死与卫青的关系微妙,李广的儿子李敢更是死于霍去病之手。即便如此,司马迁也不曾否认霍去病的英勇战绩,反而在记录时提到了霍去病斩杀敌军二千二十八级,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并未对这一壮举进行贬低,反而称其为“战果”。如果连司马迁都对霍去病的表现表示认可,那么我们可以相信霍去病在年仅18岁时所展现的非凡战功。
此外,《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表示霍去病在这一战中,格杀和俘虏的敌人远远超过了己方的损失。可见,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偶然,霍去病的勇猛与指挥才能,已经得到了史学家的肯定。
再来看一下这次战斗的难度。从霍去病的举动来看,18岁的他,第一次上战场,就敢带领八百骑兵远离大军数百里,深入匈奴腹地,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这不仅需要足够的胆量,更需要过硬的军事素养与领导能力。霍去病显然能够激励和带领那八百骑兵,完成这场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而且,霍去病在深入匈奴腹地后,成功杀敌并安然返回,显示了他在沙漠中的生存能力。荒漠中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恶劣,连卫青这些经验丰富的将军都曾多次在沙漠中迷失方向。霍去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调整自己和部队的行进路线,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临场应变能力。
从战果来看,霍去病的战斗成果令人瞩目。与其他将领的多次征战不同,霍去病仅凭一次行动,就成功斩杀二千余匈奴军队,这比许多资深将领几次出征所获得的战果还要突出。《资治通鉴》也提到,郝贤在四次随卫青出征后才斩敌二千,而霍去病仅凭一次行动便获得了同样的战绩,可以说,这种成就非同凡响。
最后,霍去病这一战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还极大地提升了大汉军队的士气,并对后续的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战让汉军对匈奴骑兵的信心大增,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匈奴不再能够放心地在自己的后方安营扎寨,随时都要提防来自汉军的突袭。后来的岁月里,卫青与霍去病不断完善并运用长途奔袭和包抄战法,使之屡试不爽,最终打得匈奴“漠北无王庭”。《资治通鉴》记载,霍去病短短一生中,亲自斩杀和俘虏了匈奴官兵七万余人,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战力。之后,陈汤更是以万里奔袭的方式斩杀南匈奴单于,汉朝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由此成为传世名言。
因此,霍去病以他的迅猛、精准和狠厉,彻底确立了自己作为“大汉战神”的地位,所有这些成就,都是他应得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