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泸定桥1万个铁环——三百年前的建造之谜
1935年5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渡过大渡河,经过泸定桥,这座古老的铁索桥成为了红军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今天,回顾历史,这座桥梁背后有着令人惊叹的技术和艰苦的建造过程。那么,300多年前,泸定桥是如何由1万个铁环、13根铁链和40吨重的铁索建造而成的呢?
大渡河的交通困境
自古以来,大渡河一直是人们行舟、运输的难题。在清代,位于大渡河上游的运输,主要依赖几个渡口和简易的滑索。滑索类似今天的空中飞人项目,主要运输人员和轻便行李,无法应对大宗物资的需求。而渡口的运输又时常受到季节性洪水和暴雨的影响。每年有时会长达1到2个月的时间,运输完全中断,造成大量物资堆积在渡口损毁。大渡河的历史上,有过50多次洪灾,情况十分严峻。
石达开的覆灭与渡船的不可靠
清末,石达开带领数千大军行至安顺场,因大渡河水位暴涨,渡船无法使用,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这一惨痛的教训凸显了当时渡船系统的脆弱和不稳定性。
为了加强对西康地区的管理,并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清朝康熙皇帝决定在泸定修建一座不受天气和季节影响的桥梁。这座桥的建造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困难。因为大渡河宽阔且水流湍急,特别是泸定一带,大渡河的宽度超过了100米,水流速度每秒超过5米,洪水期更为汹涌。西方工程师都认为,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建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安顺场与泸定桥:不可能的任务
与安顺场相比,泸定一带的水流速度较快,达到每秒5米,宽度也较大。清朝的工匠曾尝试在安顺场建造一座石桥,但由于江岸和河底土壤的承载力不足,加上桥面宽度过大,技术上无法实现。迫于无奈,他们最终决定在泸定的较窄河段建造一座铁索桥。
铁索桥的建造
铁索桥,这种桥梁依靠悬空的铁索来支撑桥面,用于运输货物。在清代,西部的工匠对于铁索桥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四川、云南和藏区,铁索桥数量众多,成为了当地交通的主要方式。泸定桥的建造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1. 打造铁链
泸定桥的建造,核心任务是承载重物运输,而非简单的行人通过。设计之初,便要求桥梁必须具备强大的承重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工匠们打造了13根铁索,其中9根作为底索,4根用作扶栏。每根铁索长达127米,重达2.5吨,由800到900个铁环联接而成。铁索的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出现任何瑕疵,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尤其是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如果铁索发生断裂,桥上的人将面临致命危险。
由于泸定地区并不产铁,康熙皇帝指示荥经县,负责打造铁索。工匠们为了确保铁索的质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皇帝下令,如果铁索出了问题,负责的官员和工匠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连累家族。为了这座桥,工匠们为确保铁索质量,倾尽全力,精益求精。
2. 跨越大渡河
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沉重的铁索运送到对岸。最初,工匠们尝试用木筏和羊皮筏子运输,但由于铁索太重,筏子在江水冲击下迅速沉没。最终,他们决定使用绞盘的方法。在桥的一端搭建了一个巨大绞盘,几队壮汉用尽全力推动绞盘,将铁链从一岸拉向另一岸。然而,这一方法并未奏效,绳索的承重能力远不足以支撑如此重的铁链,绳索在运输过程中断裂。
经过多次失败,老工匠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将大量短竹筒固定在绳索上,并将铁链穿过竹筒。这样,绳索的负重压力被分散,运输得以顺利完成。
3. 确保桥梁稳定
泸定地区的气候严酷,风大雨急,冬寒夏暑,对桥梁的稳定性构成了严峻考验。为了让桥梁坚固耐用,能够承受马帮和商队的重量,工匠们采用了双重保险的设计。首先,他们修建了20米高的坚固桥台,全部用青石砌成,坚固到连炮弹也无法摧毁。接着,在桥的两端挖掘6米深的基坑,用生铁浇铸了一根重达1.8吨的卧龙桩,并将13根铁链与7根地龙桩连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承重结构。
整个建桥工程历时一年多,终于建成了这座坚固的铁索桥。
泸定桥的历史变迁
泸定桥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大渡河地区的运输难题,还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自此,泸定不再依赖下游的安顺场渡船,风雨无阻的铁索桥成为了主要的交通要道。然而,桥梁的维护工作仍然至关重要。在清代,泸定桥定期进行了检修和维护,确保了其稳定和安全。
随着时代变迁,1950年,泸定桥的交通功能逐渐被新建的川藏公路钢索悬桥取代,泸定桥不再是主要交通枢纽,仅作为当地居民的便捷通道。然而,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并没有被遗忘。
现代修复与悲剧
1969年,泸定桥进行了大规模修复,然而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这次修复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年里,泸定桥连续发生了多起事故,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5年,当时一组退伍军人经过桥面时,因桥梁断链发生倾斜,但由于他们的机敏和娴熟的山地生存能力,最终没有一人落水。
近年来,政府再次对泸定桥进行了大修,尽管经历了近三百年岁月的洗礼,泸定桥依然坚固如初。如今,13根铁索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承重能力,其中80%的铁环还是清朝时的原装铁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坚韧。
声明:
本文参考自各类历史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