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晚清时期最具功绩的人物,非曾国藩莫属。原因不仅在于他率领湘军成功击败了太平天国,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晚清王朝,更因为他是洋务运动的早期倡导者和实践者。虽然曾国藩一生中官至直隶总督,职位并不比后来的李鸿章、左宗棠高,但他的历史地位却无可替代。
曾国藩比李鸿章和左宗棠崭露头角得早得多。在曾国藩事业巅峰时,李鸿章和左宗棠还在默默积累经验、争取功劳,依附于曾国藩的庇护之下。李鸿章更是曾国藩的学生,而左宗棠虽未直接成为曾国藩的部下,却也出自湘军,并曾受命协助曾国藩处理军务,两人之间建立了较为深厚的关系。
作为一个极具智慧和眼光的人,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特意招揽了大量人才。除了军事将领,湘军还汇聚了众多日后著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湘军整体上可视为曾国藩的亲信集团,因此他对这些部下极为关照,倾力提携,竭力扶持他们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湘军体系内曾有15人官至总督,14人官至巡抚,其他文武官员更是数不胜数。尽管这些官员的官职看似与曾国藩相当,但他们对曾国藩依然忠心耿耿。如此庞大的势力,再加上他们掌控地方的军政大权,且绝大多数是汉族人,这对以满族为统治核心的清朝来说,是个严重的隐患。
身为老谋深算的权力中心人物,慈禧太后深知如果任由这种局势继续发展,必将给满清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她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场最大的内部危机。她明白要根除这隐患,必须先除掉核心人物曾国藩。因为在没除曾国藩之前,慈禧太后不敢随意更换湘军的高层官员,担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曾国藩为人谨慎,即使有过失也让慈禧太后找不出把柄。然而他的弟弟曾国荃却是个胆大妄为的人物。曾国荃是湘军中的“杀神”,所率的吉字营兵勇凶悍,成员多为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这个营不追求升官,唯利是图,攻城略地时往往大肆掠夺,焚毁城池。
在平时,曾国藩的庇护让湘军的这些恶行得以纵容,清政府也未太放在心上,毕竟没有确凿证据。然而曾国藩没料到的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在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后,将多年积攒的财富全部掠夺一空。此举严重触怒了朝廷,因为当时清政府财政拮据,原本寄望用这些财富缓解财政危机。
财富被私吞使清政府陷入极大困境,也为慈禧太后提供了打击曾国藩的借口。只要能找到湘军私吞府库财富的证据,便能合法除掉曾国藩。于是慈禧太后以曾国藩战功卓著为由,晋升他为直隶总督——此职位在其他总督之上,可称总督之首,实则方便更好地控制他。
湘军主要驻扎在东南地区,若贸然逮捕曾国藩,恐引发兵变,清政府绝不能承受这样的灾难。曾国藩也十分清楚局势的复杂,最初推迟赴任,拖延数月,最终还是在妥善安排后前往京师。与此同时,慈禧太后派出心腹马新贻接替他的两江总督职位。
马新贻科举中进士出身,历任知县、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政绩显著,且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她认为让马新贻调查天京府库失窃案最为合适。马新贻也不负所托,确实查出一些可疑线索。
然而就在他准备深入调查时,遭到名为张汶祥的刺客暗杀。此事震动朝野,激怒慈禧太后,下令彻查。但地方当局的调查报告显得草率敷衍,难以令慈禧满意。她遂亲自派人审理此案,然而调查依旧未果,甚至有主审官在回京途中因病告辞,整个事件显得扑朔迷离。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起暗杀案与曾国藩脱不开干系,但缺乏确凿证据,仅凭猜测无法定罪。后来,不知曾国藩与慈禧太后达成了什么默契,慈禧终究还是放他返回东南,继续担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归来后主动请求裁减军队,刺杀案也不了了之。数年后,曾国荃获朝廷重用,官至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