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揭秘苏联819事件:苏联解体前最后的挣扎,为何最后会失败收场?
迪丽瓦拉
2025-09-20 22:33:03
0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麻烦您先点击“关注”按钮,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带给您一种独特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与厚爱!

2024年8月30日,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因病去世,享年91岁。戈尔巴乔夫的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自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已过去三十余年,然而那个红色巨人的遗产依旧令许多人怀念。回望当年,苏联人民面对几乎不可逆转的颓势,曾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最终又走向了怎样的结局呢?

不得不提的,是彻底击垮苏联的一剂猛药——“八一九事件”。1991年,苏联正处于极度动荡之中,3月举行了全民公投。虽然五个加盟共和国未参与此次公投,但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苏联民众希望保留苏联这个国家实体。公投结果公布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才愿意坐下来,开始商讨如何留在苏联并解决种种危机。

到了5月,戈尔巴乔夫与14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新联盟条约》,计划组建一个“新苏联”。这份条约极大地赋予了加盟共和国权力,而苏联中央政府则只保留极少数权力。加盟共和国因此如同半独立国家,可以自由开展对外贸易与外交活动。此时,苏联虽名存实亡,已经处于解体的边缘。

在苏联高层,依然有不少人希望保留这个国家,但他们认为当前危机的根源是戈尔巴乔夫激进的改革所致。因此,苏共中央的保守派开始策划政变,试图通过推翻戈尔巴乔夫来挽救苏联。八一九政变,正是他们在苏联解体前夕最激烈、最轰动的一次反扑。

但令人困惑的是,这场政变本是为了挽救苏联,却反倒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成了“毒死”苏联的最后一剂猛药。原因在于,八一九事件的斗争双方表面上是围绕戈尔巴乔夫,但背后更深层的是俄联邦与苏联保守派的矛盾。

苏联的国家体制自建立之初便存在严重问题。加盟共和国享有平等权利和自主权,这本应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却逐渐演变成了各国独立的离心力。而苏联中央政府则握有绝对权力,使得各加盟共和国实际上变成了苏共的分支机构。俄罗斯因其庞大体量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地位,成为苏联的核心,但这也使得其他加盟共和国感到受制。

列宁时期,便试图遏制大俄罗斯主义,避免苏联被强大的俄罗斯所左右。但这无形中埋下了祸根,为后来俄罗斯精英阶层的独立诉求铺垫了基础。斯大林时代,铁腕统治压制了各种矛盾,极大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二战胜利。然而战后,苏联未能及时调整斯大林模式,所谓改革只是小修小补,反而强化了体制的僵化。

斯大林模式让苏联的军工和航天工业飞速发展,使其在冷战中与美国抗衡,甚至有所领先,但农业和轻工业却极其落后。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的超级大国,苏联竟然面临粮食短缺。自1975年起,每年需进口数千万吨粮食,肉类和奶制品更是大量依赖进口。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食品店门前排起长龙,虽国强兵盛,百姓却吃不上饱饭。改革迫在眉睫。苏联看到邻国中国正通过改革开放激活经济,便试图走市场经济道路。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力度极大,但一蹴而就的深度改革激化了旧有矛盾,加盟共和国间的矛盾以及俄联邦与苏联中央的矛盾再度爆发。

尽管改革初期推动了市场化和私有化,效果却不理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民众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改善,反倒引发了公平、社会和民族矛盾。面对加盟共和国,特别是俄罗斯要求更大权力的诉求,苏共中央仍显保守,难以满足俄罗斯日益西化的愿望。

这一发展理念的分歧,预示了苏联存亡的危机。1991年,苏联的命运被推上台面,掀开全民公投序幕。苏共中央试图以人民意愿为筹码,与加盟共和国讨价还价,希望延续苏联的存在。新苏联成立后,虽然名义延续,但联盟机构接连被撤,中央权力大幅削弱,国家成为松散的邦联,随时可能解体。

为了恢复苏联的荣耀,重建中央权力,苏共中央保守派以克留奇科夫为首,展开权力重组。八一九事件正是在此背景下爆发。1991年8月18日晚,克留奇科夫等保守派获悉戈尔巴乔夫不会回莫斯科,遂决定发动政变。紧急状态委员会成立,副总统亚纳耶夫开始代行总统职权。

8月19日凌晨,苏联部分地区宣布进入六个月紧急状态,当天发布《告苏联人民书》,指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号召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保卫苏联。然而,叶利钦迅速反应,登上装甲车呼吁俄罗斯人民总罢工,抵制政变。军队与示威者在莫斯科街头对峙,形势紧张。

叶利钦随后宣布政变非法,呼吁民众坚决抵制。许多军方力量并未配合政变,克格勃的阿尔法小组拒绝清场,卫戍部队也拒绝对示威者开火。8月20日下午,叶利钦宣布接管俄联邦所有武装部队,政变陷入失败。

8月21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特别会议支持叶利钦的决定,宣布紧急状态委员会及其决议非法。当天晚上,苏联检察机关对克留奇科夫等主要策划者提起刑事诉讼,并将其逮捕。戈尔巴乔夫在政变失败后重新掌权,次日凌晨返回莫斯科,为政变画上句号。

从出发点来看,八一九政变是苏联保守派为阻止激进改革导致国家解体的最后挣扎。虽然他们希望以温和改革挽回苏联,但这次政变犹如苏联中央权力的最后一次亮相,瞬间即逝。

之所以称这场政变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是因为新苏联成立虽使加盟共和国权力大增,但仍挂着苏联的旗号,法律上苏联依旧存在。政变后,加盟共和国见苏联中央还想恢复旧秩序,便决定彻底脱离,促使苏联解体进程加速。

事实上,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难逃解体命运。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欲望根深蒂固,新联盟的权力下放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终究难以阻挡分裂趋势。割肉喂鹰终将引狼入室,解体不可避免。

与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同样经历了体制改革,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国家灭亡了,另一个国家改革后迅速发展,经济腾飞,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日益富裕。

回望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我们不得不敬佩中国改革领导人的卓越智慧,钦佩中国人民的顽强奋斗精神,以及当今中国人民在继往开来中的不懈努力。巍巍中华大地,壮美锦绣河山,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三国杀移动版》周年庆:全新武... 近日,《三国杀移动版》公布了周年庆节点的定档日期,预计将于7月12日正式上线。本次周年庆活动将围绕“...
原创 宋... 说起宋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国力相对薄弱、常常遭受外族侵扰的王朝,像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
三国杀:老司马痛点在哪?为何更... 大家好,这里是你们的老朋友手杀菌!在三国杀的对局中,老神司马懿曾经经历过一次改版,从过去的一个比较弱...
原创 太...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了轰动一时的农民起义,宣告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作太平军。尽管太...
原创 商... 古公亶父迁徙至岐山之后,周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臣服于商朝。然而,在姬昌的晚年,他大胆自封为王,公然...
原创 朱... 根据史料的记载,这种物件的外形特征如下:“外形似瓦片,表面刻有诰文,上面镌刻的内容涉及免除死刑、减轻...
原创 “... 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是同母兄弟,彼此之间有着复杂的情感纽带。胤禛因个性内向而未能赢得康熙的宠爱,...
原创 戈... 在许多人眼中,俄罗斯民族被称为“战斗民族”,这一称号的背后,正是俄罗斯人历来展现出来的好斗精神。俄罗...
“薇观”|不如见一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屈晓妍 胡楚云 刘薇 孔昊 7月1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
原创 刘...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刘备带着庞统、黄忠和魏延前往西川,实际上他将荆州的防守重任交给了诸葛亮。刘备...
原创 祖... 咱今天来唠唠祖大寿,这人在明朝末年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可投降清朝之后,却没了大动静,远不如吴三桂和洪...
罗马共和国的陆军 罗马陆军是历史上组建得最优秀的军队之一,是罗马民族的骄傲,也是他们用以征服世界的强大工具。千百年来,...
原创 真... 慈禧,作为晚清时期的实际掌权者,长期以来在历史的评价中备受争议。尽管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女性身份...
原创 我... 新锐创作者认证 在中国古代的战场上,有四位英勇无畏的猛将,他们的名字曾让敌人闻风丧胆,成为了无法逾...
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妇女   一、从荷马谈起 在荷马史诗中,婚姻是由家族来安排的。男人为家庭和城堡而战,女人就要生养未来的战士...
原创 周... 古公亶父,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太王,他率领豳部落迁徙至岐山,并在周原地区建立了新的都城。由于他定都于周原...
此人不在五虎上将之列,如果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败走麦城,荆州沦陷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手中的酒杯砰然坠地。 这座牵动三国命运的枢...
原创 大... 六十年过去了,我们想为他翻案! “翻案?翻个屁!” 十几年前,四川成都安仁镇的街头异常热闹。各式...
原创 祸... 好的,我帮你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保持原意和字数变化不大: ---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规模极其庞...
原创 朱...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虽耗费巨资养育了二十多位子嗣,却刻意不让他们改姓“朱”。 这究竟是因为这些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