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乌江
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队伍突破了敌人精心布设的乌江防线,成功横渡了贵州境内最为宽广的河流。长征路线从回龙场一直延伸至茶山关,跨越了大约200多里的距离。乌江的防线一旦被攻破,红军迅速得以进军北方,继续向更深的敌后推进。与此同时,负责防守乌江防线的贵州省第二号军官、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侯之急忙指挥溃败的部队,匆匆撤退,逃往了黔北重镇遵义城,心中满是焦虑与不安。
红军在贵州
一支红军的精锐营队奉命奔袭遵义城
遵义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不仅是红军长征中攻占的最大城市,而且在黔北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各地商旅云集,物资充沛,若能够迅速占领,远征的红军便能获得宝贵的休整机会,恢复体力。然而,城内的防守力量并不容小觑,虽然当地守军已因乌江的失守而心生惧意,但一旦他们恢复过来,依托城防再进行顽强抵抗,红军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红军决定务必争分夺秒,尽快打下遵义。
红1军团2师刚刚渡过乌江,立刻接到任务,派遣一个营队迅速进攻遵义,充分发挥红军连续作战的光荣传统,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6团1营承担了这一任务,营长曾保堂和6团团长朱水秋将亲自带领他们出发。
智取遵义
距离遵义30里,红军先发制人,歼灭守军
1月6日,1营行至离遵义城约30里的地方时,遭遇了守军的外围据点,该处驻守着约一个营的敌兵。出乎敌人意料,红军迅速发动攻击,并且在交战初期就击毙了敌方营长。这一击让敌军震惊不已,其余敌兵纷纷丧失斗志,最终全部被俘。通过俘虏的讯问,朱水秋团长详细了解了遵义城的防线情况和守军部署。
为了以最小代价拿下遵义,朱水秋决定利用这批俘虏,挑选出一名态度老实的敌方军官和十几名士兵。随后,他指派了全团的司号员和一批精干战士换上了敌军的军装,打扮成刚从前线败退的溃兵。营长曾保堂带领这些伪装部队迅速向遵义城进发,其他部队紧随其后。
未经激战便成功占领遵义城
遵义,红军通过智勇双全的计策顺利进入
1月6日午夜,尽管大雨滂沱,曾保堂和队员们依然马不停蹄地行进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遵义城下。被俘的敌方军官被迫站到城门外,向城内守军传话。敌人虽然仔细盘问,也未能发现任何破绽,只得用手电筒向外照射了许久,仍未察觉异常,便匆忙打开了城门。趁机,曾保堂率领队伍快速涌入。
刚进入城内,随行的30多名司号员立即齐声吹响了冲锋号,震耳欲聋的号声响彻整个城池,仿佛无数红军战士在奔腾而来。城内守军本已因乌江失守而心神不宁,这时听到突如其来的号角声,瞬间乱作一团。许多守军甚至没有时间穿好衣服,就在慌乱中开启北门,狼狈逃窜。至1月7日凌晨,遵义城已完全落入红军之手。
红4团紧急追击
刘伯承命令红4团猛追敌军
尽管遵义城已被智取,但守城的敌军并未全部消失,仍有三个敌军团逃向了桐梓城和娄山关。娄山关是遵义的北大门,地势险要,一旦敌军占领了这里,遵义的安全就会岌岌可危。为了防止敌人反扑,长征红军决定采取迅速行动,占领这些关键地点。
红军军委参谋长刘伯承及时下达命令,要求红4团迅速出击,阻止敌军的进一步行动。红4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部队,展开追击。
娄山关大捷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胜利
1月8日,红4团进军娄山关,速度惊人,短短一天便跨越了60里山路,迅速到达了目标地点。凌晨时分,经过不到3小时的激烈战斗,红4团就成功击溃了驻守的黔军2个团。接着,红4团乘胜追击,在中午时分再度攻占了桐梓和松坎两城,彻底摧毁了试图逃跑的敌军,堵死了川军南下的退路。
这一连串的胜利让红军稳固了遵义城的防线,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争取了宝贵的12天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红军高层能够总结长征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战术调整。而长途跋涉的红军士兵们也得到了难得的休整机会,体力和精神状态得到极大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