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随着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发动起义,数万黄河流域的民工纷纷起义,地方反元的力量日益壮大。各路起义军虽然各自为战,但他们提倡的思想基本相同,纷纷举起了“红巾军”的旗帜。尽管这些起义军彼此独立,然而他们之间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与支持。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角是陈友谅,但在深入了解他之前,我们不能不提到起义军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徐寿辉,因为陈友谅的崛起与他息息相关。
徐寿辉的崛起
徐寿辉,出生于蕲州罗田县(现今湖北黄冈市罗田县),早年只是一个普通的布商。虽然他的身世并不显赫,但徐寿辉身材高大,性格直爽,热衷为民请命,常为乡邻们伸张正义。他的名声迅速在家乡周围传播开来,成为了当地的知名人物。元至正十一年,徐寿辉敏锐地意识到局势的变化,决定起义。他联合了邹普胜、彭莹玉等人,发动了反元的起义。众人也纷纷披上红巾,加入红巾军的行列,徐寿辉被推举为这支队伍的领袖。
建立了自己的队伍后,徐寿辉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攻占罗田县城,并且顺利地拿下了该地。随后,他接连攻占了蕲州(今蕲春)和黄州等地。此时,徐寿辉感到形势大好,便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反元的领袖,而是急于自立为帝,建立了“天完”政权。他不仅宣布自己为皇帝,还建立了完整的政府体制,设立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等一系列重要机构。邹普胜被任命为“天完”政权的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而陈友谅则被任命为元帅簿书椽。
“天完”政权势力范围的扩张得益于徐寿辉提出的“摧富益贫”的口号,广泛获得了贫苦百姓的支持。很快,红巾军的队伍人数激增,达到了几十万之多。以黄冈为中心的“天完”政权,势力不断向周边扩展,先后占领了江西、湖南的大片地区。到了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的势力已经覆盖了江西的大部分地区,接着又将势力向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等地扩展,迅速成为元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反元力量。
然而,随着“天完”政权的日益强大,内部矛盾也开始显现。虽然徐寿辉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的权力逐渐被他身边的高层人物掌握。特别是与他一同创建政权的彭莹玉,掌握了军队的实权,并且野心勃勃。但陈友谅此时仍旧效忠于徐寿辉,且被视为未来的接班人。然而,彭莹玉的命运却在一场瑞州之战中发生了转折。在面对元军围困时,彭莹玉奋起抵抗,尽管英勇作战,最终还是未能逃脱阵亡的命运。
彭莹玉的死对于“天完”政权而言是一次重创。徐寿辉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其实此时正是他重新掌控军权的好时机。然而,这时丞相倪文俊却站了出来,他并不是要帮助徐寿辉稳住局势,而是意图取代彭莹玉,掌握军队的控制权。面对倪文俊如此明显的野心,徐寿辉虽然始终未能掌握实权,但他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与倪文俊对抗。在这一时刻,陈友谅作出了决定性的选择,站在了徐寿辉一方。
陈友谅的崛起
陈友谅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他没有站在彭莹玉一边,这使得徐寿辉对他更加青睐。而当倪文俊与徐寿辉争斗时,陈友谅先是采取“观望”态度,但当局势变得关键时,他展现出了强硬的一面。倪文俊企图谋害徐寿辉并投靠元朝时,陈友谅果断行动,亲手将倪文俊杀死,彻底赢得了徐寿辉的信任,并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
随着掌握了军事大权,陈友谅的野心逐渐暴露。与彭莹玉、倪文俊一样,他同样渴望成为这支队伍的最高领袖。元至正十八年,陈友谅攻占南昌,徐寿辉打算将都城迁至此地,但陈友谅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拒绝了徐寿辉迁都的要求,这一拒绝成为了两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徐寿辉虽然是“皇帝”,但他并不想受制于陈友谅,决定带领队伍从汉阳出发,坚决执行迁都计划。
这一行动最终让两人彻底决裂。陈友谅早已不满足于在徐寿辉的影子下生存,他早有铲除徐寿辉、取而代之的打算。在徐寿辉企图迁都的过程中,陈友谅暗中布置了伏兵,设计将徐寿辉的心腹一网打尽。两年后,陈友谅将徐寿辉诱骗至太平采石镇,并亲自将其杀害。至此,陈友谅一举掌握了“天完”政权,成为其唯一的主宰,并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王”。他也迅速发展成为反元力量中最强大的存在。
然而,陈友谅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他在与朱元璋的“鄱阳湖之战”中意外丧命。尽管在战斗中,陈友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随时可以摧毁朱元璋的力量,但命运最终并未站在他这一边。这或许是上天的惩罚,因为陈友谅的上位并非完全依靠正当手段——他通过暗杀倪文俊和徐寿辉上位,而朱元璋则是在郭子兴病死、郭天叙和张天佑战死后,合法地继承了指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