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历史的交锋中,尽管吴三桂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但与康熙的较量中,他的不足显而易见。
首先,我想聊聊吴三桂本人。在他起兵反抗清朝的那一刻,他就已经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隐患。虽然他张扬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试图起义,但早先他对明朝永历帝的追杀与悉数灭绝,却使得他在反抗清朝时毫无号召力。世人皆知他只是在为自己的私利而战,他的立场早已失去人心,因而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接着,吴三桂在起兵之际,士兵锐不可当,快速推进,短短数月便让六个省份沦陷。当他来到荆襄之地时,正是清军最为虚弱的时刻,若他能趁势而上,直捣黄龙,或许还有一线胜算。然而,他却心存侥幸,幻想着借助长江而安定局势。他年事已高,经历丰富,因此对此行采取了保守的态度。他不愿意放弃云南和贵州的根基,甚至在初步占领湖南后,便下令部队不得渡江,认为即使事成,也可以依长江而立国。于是,他对此竟听信下属的建议:“应该迅速渡江,全师北上,直捣金陵,控制长江与淮水,切断南北运道”,以及“宜从巴蜀出发,固守关中之地”。然而,这些建议都未能进入他的耳中,导致他久攻不下,错失了最佳机会,使得清朝得以从容应对,调集兵力进行镇压,吴三桂的失败可以说是自找的。
第三,吴三桂麾下其实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但他在关键时刻未能识人善任。比如,戎马生涯丰富的名将高得捷,因为遭到他人诬陷而被杀,导致在吉安的防守失利,让敌军迅速围杀。我想,这样的战略失误在战局中显得尤为致命。
从清朝的角度来看,康熙与孝庄皇太后的统筹安排显示出更高的智慧和能力。如魏源在《圣武记》中所述,尽管存在一些华丽的词藻,但我认为这些话句句都蕴含着智慧。首先,当实施撤藩政策时,康熙表现出坚定果敢的态度,不会追究提议撤藩者的责任。他的大学士索额图提出斩杀提议时,康熙则坚决拒绝。执行过程中,他深知如何去瓦解敌方阵营,果断下令,“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彻”,将敌人分化瓦解。
第二,在战争之中,他观察到满蒙兵力的不足,抓住时机即刻提升汉人部队的士气,扩充绿色营的力量,并挑选出色的将领以带领作战。例如,张勇、赵良栋和施琅等人,正是在平叛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他们的才能。
第三,清朝的综合实力更为强大。随着时间推移,吴三桂的力量渐渐不堪重负,因他仅凭一方之地对抗全局,“而贼惟以一隅敌天下,饷匮财竭,重敛劳怨,遂至臻瓦解”的局面便是其最末路的真实写照。
最后,清廷还完善了军情传递的驿站系统,以保证信息的高效流通,“每日军报三四百疏,手批口谕,发纵指示,动得中窍”,为战争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康熙为何能够成功镇压三藩之乱,而吴三桂却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便在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