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唯一一座安葬了两位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帝王陵。能够将两位皇帝安葬于此,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武则天在临终前作出的特殊决定——以皇后之礼与唐高宗合葬。那么,为什么在武则天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要自降身份,并选择与已故多年的丈夫共同合葬呢?
武则天所建立的武周政权,本质上是一场“夺取李唐江山”的政治行动。虽然她位居皇帝之位,但在她治下,除了武家亲戚和一些依附于武家的势力外,几乎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够真正支持武周替代李唐。狄仁杰等大批士人视武则天为李唐的太后,而非独立的武周皇帝,且武则天对此心知肚明,深知自己的统治并不稳固。
公元698年,武则天正式立自己的儿子李显为太子,这标志着她决定逐步恢复李唐的统治,将天下归还李唐。尽管她计划在去世后才实施这一举措,但她要求李显和支持李唐的朝臣不追究她和武家曾经的政治行为。然而,事情并未如她所愿。公元705年,朝中的拥唐派大臣在张柬之的带领下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提前登基成为唐中宗。虽然武则天一直不愿亲眼目睹“复李唐神器”的到来,最终她却不得不亲身经历这一政治变故。更为棘手的是,由于她是被政变推翻的,这使得她和武家的政治交换条件极有可能被废弃。
退位后的武则天,尽管已经年老,生命并无大碍,但她深知自己和武家可能面临的政治清算。她最担心的两种情形是:一是“侮辱性彻底否定”,即改姓或彻底抹去她的身份;二是她去世后,遭到政治上的“毁墓”行为。回顾历史,武则天曾对敌人实施过类似的手段——比如将王皇后一族改姓为蟒、萧淑妃一族改姓为枭,甚至在徐敬业起义后捣毁了李勣的墓地。因此,武则天完全有理由担心,拥唐派会用类似的手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武则天决定与唐高宗合葬,这不仅能够确保她的皇后身份不会被否定,还能避免对她陵墓的毁坏。在唐朝的礼法中,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与皇帝合葬。只要与唐高宗合葬,她的皇后身份便无法被抹去,也就无法遭到“侮辱性的否定”。即使唐玄宗上台后经常批评武则天,甚至批判她杀害母亲的罪行,但在祭祀祖先时,唐玄宗依然不得不祭祀武则天。
与唐高宗合葬的决定,除了确保武则天身份的合法性,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避免“政治毁墓”。只要唐朝的统治不灭亡,武则天就不必担心她的墓地会被破坏。这个计谋也并没有瞒过当时的拥唐派大臣。当他们得知武则天的决定时,一些人曾以“先帝久葬,不可轻动”为由,反对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然而,最终唐中宗还是尊重母亲的遗愿,按照皇后之礼将她与唐高宗合葬在唐乾陵。
正因如此,虽然后世对武则天有诸多非议,甚至咬牙切齿地批评她,但却无人敢去动摇唐乾陵的安宁。时至今日,唐乾陵依然是唐朝所有帝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之一,见证了武则天在临终前精妙的政治谋略与她对历史遗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