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西方列强联手入侵中国,清政府因腐败无能、毫无抵抗能力,一步步被迫做出屈辱的妥协,割地赔款、开放国门。然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注意:尽管清政府在面对八国联军时如此软弱无力,竟然没有被列强瓜分,而中国也没有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相比之下,中国的邻国印度却在大英帝国的压迫下遭受了长达200多年的殖民统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林则徐销毁他们运来的鸦片为借口,派出47艘军舰、4000名陆军,跨越万里海洋侵略中国。仅仅两年时间,大清便在英军的坚船利炮面前无力抵挡,最终战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土地、赔偿巨款,以换取英军停战。此后,大清国屡战屡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国家的主权岌岌可危。
然而,即便清朝政府屡屡失败,甚至到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慈禧太后和朝廷选择逃亡,把京城拱手让给列强,并且在随后对外逃避、内乱不断,导致京西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也遭到了列强的焚毁。如此悲惨的局面下,西方列强并没有像对待其他被侵略国家那样瓜分中国,反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难道是中国所谓的“龙脉”保佑了国家的完整吗?或许,除了这些迷信的说法,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客观因素,导致了列强在侵略中国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时的八国联军,除了日本和沙俄距离中国较近,剩下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和美国,均位于遥远的欧洲或北美。回溯历史,欧洲的这些老牌殖民国家,最初的扩张并非通过陆路,而是凭借海上航线不断扩展其势力。尽管今天我们从地图上看,亚欧大陆是连成一体的,但在15世纪末期,欧洲国家的航海技术发展才让他们成功绕过了大西洋,开始了全球扩张。对他们而言,中国的位置较为偏远,且当时的中国,虽然有葡萄牙和荷兰占领台湾、澳门等地,但他们的主要目标仍是做生意,而非入侵中国。
到了17世纪,大清国的国力仍旧强盛,尽管在科技上相对落后,但在经济方面却非常强大。从顺治帝开始,清政府就大力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减税措施屡见不鲜,财政政策也十分稳健,确保了国库充盈。到了乾隆和嘉庆时期,清朝的经济和国力依然非常雄厚。而且,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列强对中国了解不深,还对这个庞大的帝国抱有一定的敬畏。因此,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列强才真正意识到清朝的软弱,于是变本加厉地进行侵略。
尽管如此,清朝毕竟是完成了中国大统一的朝代,其几百年的基业不是几个列强可以轻易推翻的。虽然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经历过多次民族冲突,但满清的统治却相对团结,皇权高度集中,民族间的融合也较为和谐,政治上社会的凝聚力非常强。即使是义和团这种反清的力量,也在抗击外敌时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人民在捍卫国土主权方面从来没有妥协过,因此无论面对何种外敌,民众始终能将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再加上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平原面积仅占全国的12%。对于侵略者而言,中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利于深入作战,尤其是考虑到要进行有效的占领与管理,实地的作战变得非常困难。中国地大物博,纵深深远,十分难以攻破。
此外,八国联军并不是单一的侵略力量,而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这使得他们的目标和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极易产生分歧和内讧。每个国家都希望在中国得到最大利益,但谁都不愿意让某个国家独占中国的土地和资源。这种利益上的不平衡,使得列强在军事行动上缺乏统一的协调,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弱点。
因此,八国联军在行动过程中,既要克制彼此间的矛盾,又不得不假意支持清朝的统治者,确保中国的政治权力表面上看似稳定,而实际上却由列强暗中操控。这种“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策略,使得满清政府能够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最终生存下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尽管中国的敌人主要转为日本和沙俄,但他们在争夺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相互制衡的状态,这一系列复杂的国际矛盾,也使得大清朝有了喘息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