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回溯历史:日本对中国从仰慕到扭捏,目睹今日中国,日本心态如何
迪丽瓦拉
2025-09-21 09:34:07
0

用着汉字,日本最著名的是唐代的建筑风格,仰慕中华文明千年之久。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却频频犯下滔天罪行,罪恶累累,几乎难以尽数。如今,他们又用各种阴阳怪气的论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这就是日本,一个次生文化国家对中国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写照。

上图是一份日本官方民调,调查显示约有85%的日本人对中国及中国人持负面态度。除了这份数据,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多以抹黑、夸大为主,鲜少有积极正面的宣传。

比如,当中国在某些产业领域已经领先日本,日本媒体往往先介绍相关情况,然后请来一个立场不太友好的专家,开始大肆批评,最终以日本民众点头认可的场景结束,形成一种固定的“游戏规则”。

日本人为何喜欢这样做?这要追溯到历史根源!

日本国家的主流文化乃至政治体制,多是从中国引进的。

这种“输入”文化不必谈徐福东渡的传说,只需看遣唐使、大化革新和鉴真东渡,就足以说明问题。

没有了中华文化的滋养,缺乏自我创造力的日本,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

但为何这片蛮荒之地后来却变得如此灵巧狡猾?

答案在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时代背景中,随着华夏文明的渐渐衰落,自认为已经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步入更高文明层次的日本人,开始忘却自己的文化根源。

这份忘本的心态,造就了日本人既跋扈又谄媚的双重姿态。

他们曾一度仰慕中华儒家文化,视之为人类文明的巅峰;但接触西方文化后,又自认为那不过如此,于是陷入了对西方的痴迷,推行“脱亚入欧”的政策,表达自己的决心。

然而,这“脱亚入欧”却是另一场灾难的开端。

刚刚在甲午战争中彻底击败清朝的日本人,欢呼胜利之余,却在随后谈判时遭遇三国干涉还辽。

这表现了日本人刚刚挣脱中华文化精神桎梏,却又陷入西方列强精神压制的矛盾境地。

这种文明内在层面的困惑,长期困扰着日本人的内心,因此才有了他们今天的扭捏心理。

他们对西方既别扭又顺从,对东方则别扭又自负。

细细观察,这种复杂的心态归根结底,是对强者的仰慕和自身的扭捏混合体。

这扭捏的日本,在第一次东方黄种人击败西方白人的日俄战争之后,开始逐渐树立自信,但又在一系列挫败中沉淀,最终形成今天的模样。

然而,奇怪的是,即便到了今日,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依然不甚友好。

而回顾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的厄运里,日本似乎无一例外都是加害者。

从琉球问题,到甲午战争,再到抗日战争,以及令人震惊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还有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

前文提到,日本文化源自中国。

这个缺乏原生文化的国家,靠不断汲取中原文明的养分得以发展。

当时中日关系如父子般亲密,众多日本人极度仰慕中华文化,日本也因“唐风”盛行,成就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唐风时代的日本民众,以崇拜中国文化为荣,喜写唐诗,重用汉字,视之为荣耀。

日本文人曾悲叹自己生为“夷狄”,痛哭流涕,表达对中华文化的依恋和自卑。

这种广泛的文化仰慕和文化认同,对日本影响深远。

然而,这一切在元朝入侵后开始逆转,在明朝覆灭后逐渐消退,清朝衰弱时彻底断绝。

元朝入主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一次重大沉沦,给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带来深远震撼,久久难以消散。

元朝失败于日本的战争,更激励了日本民族的自信心。

一方面是昔日文化宗主的衰落,另一方面是自己战胜强敌的骄傲,逐渐建立起日本民族的自尊。

明太祖朱元璋兴起,收复失地,振兴中华文化。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策略从排斥异族转向承认元朝为中原王朝,表明中原文化从未断绝。

明朝在与日本的交往和战争中,虽有挫折,但也多次击败丰臣秀吉,证明中华文化依然是东亚最强文明。

不过,英雄末路,1644年北京陷落,多尔衮入关,清朝建立,明朝成为历史。

一些明朝遗臣流亡日本,传播反清复明的思想,继续影响着日本社会。

这对日本影响极大,尽管清朝沿袭明制,依然被视为正统王朝,但日本发展出“华夷变态”论,认为清朝已非正统中华,而是被“夷狄”异化的中原,日本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继承者。

换言之,日本自封为真正的“中华”,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

尽管如此,受限于国力,日本当时并不敢过于冒进,更多是内心自嗨和宣传口号,难以获得真正的中国儒生认可。

清朝依旧科举不断,政治体制延续儒家传统,稳坐中原王朝的位置。

日本的这种自我认同,终究是表面的。

鸦片战争爆发,黑船来袭,日本深感东西方文明差距,开始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强大和先进。

中国的连番失败和屈辱,促使日本痛定思痛,开启明治维新。

这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维新运动,规模与大化革新媲美。

日本通过全面“脱亚入欧”,学习西方文化,努力转型,从封建农业国迈向工业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国家。

与之同时,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也起步工业化,但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未触及深层制度改革。

反倒是日本彻底西化,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实力迅速增强,开始与清朝分庭抗礼。

欧洲列强眼中,沙皇俄国是顽敌,英国推行离岸平衡政策,寻求遏制俄国,遂扶持日本作为远东的代理人。

英国先扶持清朝,后因清朝不愿对抗俄国,转而支持日本。

借助英国支持,日本签署《英日同盟条约》,实力大增,开始四处扩张。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朝鲜半岛成为战场,清军溃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终签署《马关条约》。

日本借此一战,赢得台湾、澎湖列岛及巨额赔款,成为崛起的亚洲强国。

但随即遭遇三国干涉还辽,心灵受到重创,刚获得的自信因西方列强干涉而受挫。

日本资源匮乏,工业发展受限,急需大陆资源支持,特别是辽东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良港口,成为其觊觎目标。

然而西方列强阻挠日本野心,防止东亚出现新的强权,令日本心生不满。

这也造成日本对西方列强的忌惮与对中国的敌意交织,形成独特的“支那”蔑称及一系列侵华战争。

曾经极度仰慕中国的日本,转而对中国极尽恶毒。

继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取得特权,日俄战争胜利后更自视为亚洲霸主,认定中华文化的正统由自己继承,视中华文化圈为其势力范围。

随之,日本愈发狂妄,发动连串战争,加剧中国的磨难。

凭借外扩政策和强硬态度,日本成为远东第一强国。

一战后,日本更掌控远东局势,摆脱英国控制,与美国瓜分西太平洋。

但岛国地理限制使日本始终不安,一个封锁便可能导致崩溃。

于是,二战爆发,日本狂妄宣称三个月征服中国,却遭遇中国人民坚强抵抗。

中国在抗战中坚持到底,迎来转机。

这背后,国际博弈起到关键作用。

美国深知强大的日本难以控制,必须阻止其扩张。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与日本彻底决裂,太平洋战争激烈进行。

日本最终被两颗原子弹击败,沦为美国附庸。

然而日本心中仍存傲气,拒绝承认败于中国。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技进步,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日本的恐惧与嫉妒日益加深。

这就像曾经富裕的家族突然衰落,而邻居暴富反过来羞辱他们。

但最终衰落的家族凭借深厚积累重新崛起,而暴富邻居却因形势所迫不得不依赖更强者。

这让日本人感到复杂矛盾。

但只要中国继续发展,未来日本的态度必然改善,历史早已有无数例证。

眼下日本的强硬,不过是时机未到罢了。

因此,与其说日本人讨厌中国人,不如说他们从内心嫉妒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文化底蕴。

这些正是任何国家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加之中国勤劳奋进的人民,这才是国家复兴崛起的真正关键,其他皆为虚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张信是明代初期一位重要的将领,他出生于临淮。其父亲张兴曾在永宁卫担任指挥佥事,直到去世。在父亲的职业...
原创 读... 作者:李大奎 《三国演义》有名的桥段"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中,已是一方诸侯的曹操唯独对投奔他的久困之...
原创 如... 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英国人民为什么会在丘吉尔贡献最大最耀眼的时日,非但没有推崇他,反倒硬生生地把...
原创 敢... 《三国演义》中,赵云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以勇猛善战、忠义无双著称。他一生征战无数,单挑战绩极为辉煌,...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张冲:率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人民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创 汉... 公元前202年,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战,最终分出了胜负。出身寒微的刘邦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
原创 韩... 韩信是西汉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军事战略而闻名。然而,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波折与坎...
成语“半老徐娘”,“徐娘”是谁... 关注 “哗啦——”井水吞没华服的那一刻,梁朝皇宫的死寂被彻底砸碎。 南朝梁元帝萧绎面无表情地看着侍...
蒋维崧︱俄藏敦煌、黑水城文献出... 编者按:从1989 年开始,上海古籍社启动抢救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西域文献文物项目,1992 年开始出...
原创 溥... 封建王朝经历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封建时代不仅是历代人们的记忆,它还见...
原创 这... 《——【·前言·】——》 三国后期,魏国人才济济,可惜不少顶梁柱还没熬到关键时刻就早早去世了。 尤其...
原创 古... 古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视宗祧继承,而这一制度的核心源于“血食”观念。古人认为“人死曰鬼”,即人在死后虽肉...
三国乱世里,他是智勇足备的江东... 建安五年的丹徒山,晨光穿透薄雾,照在孙策年轻的脸上。他勒住战马,望着远处滚滚东流的长江,嘴角扬起自信...
原创 民... 刘正安:民国时期苏州的传奇商界人物 刘正安,民国时期的苏州商界和江湖的传奇人物。自20世纪20年代至...
戴向明:中原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核... 作者:戴向明 来源:《历史评论》2025年第3期 中原腹地自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一直处于东、西两大文化...
记晚清《吉金志存》收录的一件二... 最近,西北大学刘威博士在《四川文物》2025年第3期发表文章(以下简称“刘文”),披露了一件收录于晚...
原创 皖... 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同志拨通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的电话,电话那端传来了周恩来愤...
原创 皇... 《——【·前言·】——》 战国时期的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就能言善辩,智慧超群。 一次,皇帝在朝堂上...
原创 被... “斩立决?” “流放。” “去哪?” “宁古塔。” “那不还是个死吗?” 在古装剧...
唐晓峰:“以佛道释耶”——唐代... 关于古代基督教入华有诸多传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耶稣门徒多玛自印度到中国传教,多玛使徒生活的年代对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