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着汉字,日本最著名的是唐代的建筑风格,仰慕中华文明千年之久。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却频频犯下滔天罪行,罪恶累累,几乎难以尽数。如今,他们又用各种阴阳怪气的论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这就是日本,一个次生文化国家对中国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写照。
上图是一份日本官方民调,调查显示约有85%的日本人对中国及中国人持负面态度。除了这份数据,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多以抹黑、夸大为主,鲜少有积极正面的宣传。
比如,当中国在某些产业领域已经领先日本,日本媒体往往先介绍相关情况,然后请来一个立场不太友好的专家,开始大肆批评,最终以日本民众点头认可的场景结束,形成一种固定的“游戏规则”。
日本人为何喜欢这样做?这要追溯到历史根源!
日本国家的主流文化乃至政治体制,多是从中国引进的。
这种“输入”文化不必谈徐福东渡的传说,只需看遣唐使、大化革新和鉴真东渡,就足以说明问题。
没有了中华文化的滋养,缺乏自我创造力的日本,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
但为何这片蛮荒之地后来却变得如此灵巧狡猾?
答案在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时代背景中,随着华夏文明的渐渐衰落,自认为已经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步入更高文明层次的日本人,开始忘却自己的文化根源。
这份忘本的心态,造就了日本人既跋扈又谄媚的双重姿态。
他们曾一度仰慕中华儒家文化,视之为人类文明的巅峰;但接触西方文化后,又自认为那不过如此,于是陷入了对西方的痴迷,推行“脱亚入欧”的政策,表达自己的决心。
然而,这“脱亚入欧”却是另一场灾难的开端。
刚刚在甲午战争中彻底击败清朝的日本人,欢呼胜利之余,却在随后谈判时遭遇三国干涉还辽。
这表现了日本人刚刚挣脱中华文化精神桎梏,却又陷入西方列强精神压制的矛盾境地。
这种文明内在层面的困惑,长期困扰着日本人的内心,因此才有了他们今天的扭捏心理。
他们对西方既别扭又顺从,对东方则别扭又自负。
细细观察,这种复杂的心态归根结底,是对强者的仰慕和自身的扭捏混合体。
这扭捏的日本,在第一次东方黄种人击败西方白人的日俄战争之后,开始逐渐树立自信,但又在一系列挫败中沉淀,最终形成今天的模样。
然而,奇怪的是,即便到了今日,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依然不甚友好。
而回顾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的厄运里,日本似乎无一例外都是加害者。
从琉球问题,到甲午战争,再到抗日战争,以及令人震惊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还有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
前文提到,日本文化源自中国。
这个缺乏原生文化的国家,靠不断汲取中原文明的养分得以发展。
当时中日关系如父子般亲密,众多日本人极度仰慕中华文化,日本也因“唐风”盛行,成就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唐风时代的日本民众,以崇拜中国文化为荣,喜写唐诗,重用汉字,视之为荣耀。
日本文人曾悲叹自己生为“夷狄”,痛哭流涕,表达对中华文化的依恋和自卑。
这种广泛的文化仰慕和文化认同,对日本影响深远。
然而,这一切在元朝入侵后开始逆转,在明朝覆灭后逐渐消退,清朝衰弱时彻底断绝。
元朝入主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一次重大沉沦,给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带来深远震撼,久久难以消散。
元朝失败于日本的战争,更激励了日本民族的自信心。
一方面是昔日文化宗主的衰落,另一方面是自己战胜强敌的骄傲,逐渐建立起日本民族的自尊。
明太祖朱元璋兴起,收复失地,振兴中华文化。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策略从排斥异族转向承认元朝为中原王朝,表明中原文化从未断绝。
明朝在与日本的交往和战争中,虽有挫折,但也多次击败丰臣秀吉,证明中华文化依然是东亚最强文明。
不过,英雄末路,1644年北京陷落,多尔衮入关,清朝建立,明朝成为历史。
一些明朝遗臣流亡日本,传播反清复明的思想,继续影响着日本社会。
这对日本影响极大,尽管清朝沿袭明制,依然被视为正统王朝,但日本发展出“华夷变态”论,认为清朝已非正统中华,而是被“夷狄”异化的中原,日本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继承者。
换言之,日本自封为真正的“中华”,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
尽管如此,受限于国力,日本当时并不敢过于冒进,更多是内心自嗨和宣传口号,难以获得真正的中国儒生认可。
清朝依旧科举不断,政治体制延续儒家传统,稳坐中原王朝的位置。
日本的这种自我认同,终究是表面的。
鸦片战争爆发,黑船来袭,日本深感东西方文明差距,开始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强大和先进。
中国的连番失败和屈辱,促使日本痛定思痛,开启明治维新。
这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维新运动,规模与大化革新媲美。
日本通过全面“脱亚入欧”,学习西方文化,努力转型,从封建农业国迈向工业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国家。
与之同时,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也起步工业化,但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未触及深层制度改革。
反倒是日本彻底西化,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实力迅速增强,开始与清朝分庭抗礼。
欧洲列强眼中,沙皇俄国是顽敌,英国推行离岸平衡政策,寻求遏制俄国,遂扶持日本作为远东的代理人。
英国先扶持清朝,后因清朝不愿对抗俄国,转而支持日本。
借助英国支持,日本签署《英日同盟条约》,实力大增,开始四处扩张。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朝鲜半岛成为战场,清军溃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终签署《马关条约》。
日本借此一战,赢得台湾、澎湖列岛及巨额赔款,成为崛起的亚洲强国。
但随即遭遇三国干涉还辽,心灵受到重创,刚获得的自信因西方列强干涉而受挫。
日本资源匮乏,工业发展受限,急需大陆资源支持,特别是辽东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良港口,成为其觊觎目标。
然而西方列强阻挠日本野心,防止东亚出现新的强权,令日本心生不满。
这也造成日本对西方列强的忌惮与对中国的敌意交织,形成独特的“支那”蔑称及一系列侵华战争。
曾经极度仰慕中国的日本,转而对中国极尽恶毒。
继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取得特权,日俄战争胜利后更自视为亚洲霸主,认定中华文化的正统由自己继承,视中华文化圈为其势力范围。
随之,日本愈发狂妄,发动连串战争,加剧中国的磨难。
凭借外扩政策和强硬态度,日本成为远东第一强国。
一战后,日本更掌控远东局势,摆脱英国控制,与美国瓜分西太平洋。
但岛国地理限制使日本始终不安,一个封锁便可能导致崩溃。
于是,二战爆发,日本狂妄宣称三个月征服中国,却遭遇中国人民坚强抵抗。
中国在抗战中坚持到底,迎来转机。
这背后,国际博弈起到关键作用。
美国深知强大的日本难以控制,必须阻止其扩张。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与日本彻底决裂,太平洋战争激烈进行。
日本最终被两颗原子弹击败,沦为美国附庸。
然而日本心中仍存傲气,拒绝承认败于中国。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技进步,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日本的恐惧与嫉妒日益加深。
这就像曾经富裕的家族突然衰落,而邻居暴富反过来羞辱他们。
但最终衰落的家族凭借深厚积累重新崛起,而暴富邻居却因形势所迫不得不依赖更强者。
这让日本人感到复杂矛盾。
但只要中国继续发展,未来日本的态度必然改善,历史早已有无数例证。
眼下日本的强硬,不过是时机未到罢了。
因此,与其说日本人讨厌中国人,不如说他们从内心嫉妒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文化底蕴。
这些正是任何国家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加之中国勤劳奋进的人民,这才是国家复兴崛起的真正关键,其他皆为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