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的生卒年已不可考,只知道他最初在赵国当个小吏,负责田租的征收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琐碎工作本该令人厌倦,但赵奢却干得异常投入,乐此不疲。正如这个世界上真正勇敢而有趣的人,无论置身何境,就算被变成一条金鱼,也会在鱼缸中掀起波澜,乘风破浪。赵奢的这种乐观,不仅仅是个人特质,战国时期许多名将出身并不显赫。白起最初不过是个左庶长,号称“人屠”的他却一跃成为战神;燕国的乐毅起初只管礼仪;而拯救齐国于危难的田单,最开始也不过是个菜市场的管理员。
赵奢认为,哪怕只是个收田租的小吏,也绝不能放弃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因此,他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成绩斐然。然而,收租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赵国有位颇有名气的贵族,平原君赵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另三位为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地位显赫,权势滔天。赵胜拥有广阔田产,却公然拒交田租,一分钱都不给,这让赵奢头疼不已。
赵奢多次亲自上门讨租,却屡遭冷遇。每次去到赵胜家,总是碰壁:要么被轰出门外,要么遭家丁暴力驱赶,几乎没有一次顺利完成任务。赵奢心里充满无奈:“我不过是依法收租,凭什么你要用暴力来抵抗?这也太不给我面子了!”《史记》中记载,面对平原君家拒交租税,赵奢依法处决了赵胜家中九名当权管事者。
此举激怒了赵胜,这位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家中门客成千上万,怎能容忍一个小小收租吏如此横行霸道?他怒不可遏,亲自带着手下持刀直奔赵奢家门,准备讨个说法。赵奢一招制敌,几眼功夫便将赵胜手下七八人斩杀殆尽。赵奢显然也是个狠角色,既敢与权贵拼命,也丝毫不畏强势。
“杀身成仁”固然名言在理,但杀身只是成仁,却难以成大事。赵奢不想死,不是畏惧生死,而是坚信唯有活着,才有机会创造未来。果然,当赵胜持刀逼近,刀刃架在赵奢脖颈时,赵奢从容不迫地开口说道:《史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他指出,赵胜作为赵国显贵,如果杀了他,无异于纵容家族成员无视法律,导致法纪废弛。法纪一旦崩溃,周边诸侯便会趁虚而入,赵国危在旦夕。届时,赵胜将被视为赵国灭亡的罪魁祸首,百姓定会对他口诛笔伐,民间声誉扫地。
平原君赵胜最重视的是声誉,这比生命更重要。听到赵奢的直言不讳,他心中顿时焦虑不安。见赵胜神色动摇,赵奢趁势展开第二轮劝说:“国强则赵固,君为贵戚,岂能轻视天下?”只要赵胜能守法,起好榜样,赵国必将兴盛强大。国家强盛,荣耀自然属于他,届时他将成为战国一代巨星。
赵奢这番慷慨陈词,彻底震撼了赵胜的心灵,令其折服。《史记》记载,平原君视赵奢为贤才,特地向赵惠文王推荐他。结果,赵奢不但化解了危机,还因言辞得体获得了新的机遇。虽史书未详其具体职位,但在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时,赵奢已成为将领,并率军攻取齐国麦丘。《史记》简短记录:“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
这样,赵奢终于摆脱了在田间地头辛苦讨租的角色,转身成为军中枭雄。看似平凡的跨越,实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鸿沟。如果赵奢的故事止步于此,他也只能算作战国历史上短暂闪耀的平凡人物。战国时代人才济济,真正奇妙的是,有时候努力、勇气和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机遇。正如蜈蚣虽有众多足,却比不上无足的蛇行得灵活;雄鸡翅膀强健,却不及乌鸦飞翔轻巧。人生亦是如此,有志气非万能,得运势者方成大业。
公元前270年,赵奢迎来了他人生关键的转机。当时秦国大军出击韩国,驻扎阏与(今山西和顺)。战国七雄中,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同属东方,联手抗秦,而秦国独霸西边。韩国面临生死存亡,赵惠文王陷入两难:出兵援韩兵力不足,若不援韩,恐唇亡齿寒,祸及自身。
他召集三员大将廉颇、乐乘和赵奢征询意见。廉颇一贯保守,主张防守固守,不赞成出兵;乐乘随声附和。唯独赵奢提出不同见解:《史记》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意即战场地形狭窄,退无可退,唯有勇气能定胜负。
赵惠文王闻言振奋,遂任命赵奢为主帅,率军援韩。秦军狡猾,在赵国武安附近驻兵,意图夹击。赵奢率军出邯郸三十里便扎营防守,不再进攻。秦军为侦察,派间谍潜入赵军营地,却被当场擒获。
作为礼仪之邦,虽不杀使节,但对间谍一律厌恶。奇怪的是,赵奢对这名秦谍优待有加,宴请后放走。秦谍归报:“赵军扎营未进,显无援韩之意。”秦军因此松懈,专注进攻韩国。赵奢抓住时机,急行军两日,奇袭抵达阏与。
占据先机的赵奢听从谋士许历建议,率兵抢占北山险峰,控制制高点。秦军地势低下,被动挨打,阏与之战秦军大败,声威大损。赵奢的胜利虽简单,却蕴含兵法精髓:迷惑敌军,伺机而动,出其不意。
这场战役颠覆了原本秦强赵弱的局面,使赵国取得主动,赵惠文王大喜,封赵奢为“马服君”,升为赵国三巨头之一,与廉颇、蔺相如齐名。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所言,时间是识别贤劣的标准。时间证明,赵奢是战国时代响当当的名将。然而,英雄难免后继乏力,他的儿子赵括则是另一番景象。
赵括从小热爱军事,读兵书如数家珍,喜好谈兵论战。但父亲发现,儿子虽然聪慧,却对战争轻描淡写,视作儿戏。赵奢深知战争残酷,兵法玄妙,非儿戏所能对待。
他曾慨叹:“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若由赵括统领军队,赵国必败。多年后,这成了不幸的现实。长平之战,赵括轻敌冒进,被白起围困四十余天,粮断人困,多次突围失败,数十万赵军投降,赵括战死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