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皖南事变,新四军唯一突围成功的部队,纵队司令成为开国上将
迪丽瓦拉
2025-09-21 11:32:09
0

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同志拨通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的电话,电话那端传来了周恩来愤怒的声音:

“你们的行为,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本侵略者想做却始终未能做到的事!”

他所指的,正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个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深感愤慨,甚至在《新华日报》揭露事变真相时,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严厉封锁。为此,周恩来愤怒地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并附上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警句,表达了他对这一事件的极度愤慨。

“皖南事变”爆发时,新四军的军部几乎遭到全军覆没,直隶部队历经七天七夜的激烈战斗,几乎全体壮烈牺牲。然而,仍有一支部队突破重围成功,那便是傅秋涛领导的第一纵队。傅秋涛,也因此在1955年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那么,究竟“皖南事变”是如何发生的?傅秋涛又是如何在如此险境中成功突围的呢?

1936年12月,一场震动国内外的大事件——“西安事变”爆发。这一事件迫使蒋介石暂时放下围剿红军的计划,转而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了共同抵御外敌,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妥协。我们党将原本的红军进行改编,整合力量迎战日寇。

经过双方的协商,陕甘宁苏区的红军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我们熟知的“八路军”;而南方八省的红军则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后来的“新四军”。这一改编的目的就是将国内的抗日武装力量集中起来,共同抗敌,因为当时我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际,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对此深有体会。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我军逐渐扩编壮大。到了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我军的总人数已达50万人,比刚开始时增加了整整十倍。如此迅速的壮大令蒋介石感到了威胁,他开始密电各地国军,指使其与我军发生摩擦。

特别是在皖南地区,顾祝同和上官云相两人联合指挥的国军部队,频频集结,似乎随时准备向新四军发动进攻。这一情报很快传到了周恩来和中央军委。他们迅速向新四军军长叶挺发出了警告,并指示他做好“自卫行动”。在不影响抗日大局的前提下,党中央制定了表面和缓、实际抵抗的方针,既软硬结合,又针锋相对。为此,我军做出了巨大牺牲,包括决定将皖南部队调至黄河以北,正是蒋介石最初的意图。

叶挺对此决定并不赞同,但他了解这是党中央权衡后做出的决定,便与项英、周子昆等人率领新四军北上。然而,令叶挺未曾预料到的是,顾祝同和上官云相竟然带领了八万人的大军,向新四军发动了进攻。这一举动很快被日本方面得知,但日本人并未立即行动,而是决定“坐山观虎斗”。

新四军很快获得了敌军即将进攻的消息,叶挺紧急召开了司令部会议,决定分兵三路,其中,傅秋涛同志将指挥第一纵队,担任左路纵队的领导。那时,我军北上的路线有三条:一条是从云岭以北,通过铜陵、繁昌渡江进入无为;另一条是“东进”,沿云岭东方,接近我党苏南指挥部;还有一条绕道南下,经宁国转到溧阳,再渡江北上。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我军决定绕道行动,虽然此路相对安全,但显然延误了时机。顾祝同和上官云相的部队迅速伏击了我军,令我军陷入了重围。叶挺带领部队进行顽强阻击,但敌人的火力和兵力远胜我军,战败似乎在所难免。在此情况下,突围成为唯一的选择,而叶挺提出了向星潭突围的计划。

然而,就在关键时刻,项英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坚决反对这一决定。这个分歧导致了长达七小时的会议,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反而让敌军的包围圈更为严密。叶挺最终决定与敌军的领导人顾祝同、上官云相谈判,然而,结果却是他被敌方扣押。国军在胜利后没有选择停手,而是继续进行屠杀,项英、周子昆等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也在激烈反抗中壮烈牺牲。

这场突如其来的“皖南事变”几乎摧毁了新四军。蒋介石立即指责新四军“叛变”,并宣布解散新四军,并革除叶挺军长的职务,向残余的新四军下达“围剿”命令。这一举动令我党极为愤怒,毛主席迅速做出了反应,决定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党和政府随即在舆论上谴责国民党的行为,表示他们的举动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内外广泛关注此事,爱国人士纷纷抗议,指责国民党政府的罪行。国际上,苏联、英国、美国三国纷纷表示强烈谴责。苏联更是停止了对国民党军的军援。蒋介石此时处于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之下,最终在参政会上做出承诺,“以后再也不会进行剿共行动”。然而,这一切的政治后果,至此逐渐平息,但蒋介石的虚伪面目已深深地刻在人民心中。

然而,这次事变所带来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伤亡惨重。幸运的是,由傅秋涛领导的第一纵队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成功躲过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傅秋涛根据突围经验果断指挥部队,成功带领剩余部队突破重围,最终走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傅秋涛的成功突围,并非偶然。在早年的湘鄂赣边区游击战中,他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时,傅秋涛带领部队被敌军重兵围困,形势极其危急,但他决定不屈服,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包围。此后,他率队多次进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利用群众基础和地形优势,多次成功击败敌人。傅秋涛的军事智慧和突围技巧,最终让他在“皖南事变”中创造了奇迹。

新四军重建后,傅秋涛被任命为第七师副师长,随后在淮海战役中,傅秋涛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调动民众参与支前,保证了前线部队的后勤供应。1955年,傅秋涛被授予开国上将的军衔,他的功勋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

傅秋涛的一生,充满了艰苦的战斗与坚定的信念。他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令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之一,赢得了无数后人的敬仰与尊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让... 如果要问三国时期最具决定性的战役是哪一场,想必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赤壁之战”。的确,这场战役的...
原创 吕... 士燮活到九十岁(古人算虚岁),吕岱活到九十六岁。他们的长寿和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密切相关,而吕岱为东吴全...
原创 梁... 《水浒传》中,除了玉麒麟卢俊义,梁山的五虎将几乎是梁山武功最强的几位英雄,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无敌,还代...
原创 基... 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列宁无疑是那个伟大的奠基人,而斯大林则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深刻影响了苏...
原创 对... 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之一的帝王,他的统一大业无疑是最令人惊叹的励志故事。有人可能会提起...
原创 法... 航海运动兴起后,许多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葡萄牙,踏上了殖民扩张的征途。在这一过程中,法国开始逐步...
原创 1... 1974年年底,毛主席找到华国锋:“国锋啊,我看功德林的战犯可以特赦了!”华国锋问道:“全都放了吗?...
原创 贯... 在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既方便进行讨论与分享,也能带来独特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封...
原创 唐... 唐穆宗李恒,大唐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郭氏。李恒的...
大型豫剧《三休樊梨花》商丘上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实习生 李想 7月10日晚7点半,商丘市宋城影剧院惠民大剧场内座...
原创 河... 最近,《天下长河》这部电视剧在热播,讲述了康熙年间皇帝治理黄河的故事。剧中有一段情节,河道总督与两江...
原创 野...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皇帝,他从贫困潦倒的乞丐起步,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坚韧,逐步建立起强大的...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 西夏绿釉鸱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鎏金铜牛。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灰砂岩石马。...
陈良为:“西方伪史论”可以休矣 近日,中国互联网上一批宣扬“西方伪史论”的自媒体账号,据报集体被封禁,出现被禁言的情况。 “西方伪史...
原创 春... 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隋朝的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重大变化。此举...
原创 李...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唐僧孙悟空等人组成的取经队伍,历尽艰难险阻,前往西天求取佛法的...
原创 仅... 咸淳三年(1267年),当蒙古军队逼近襄阳城时,南宋与蒙古之间的生死较量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对决...
原创 吕...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俗语在中国广为流传,而其中提到的吕洞宾,更是中国神话历史中的一位传奇人...
原创 吕...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争霸天下。吕布,这位来自并州的年轻猛将,武力堪称一绝,时人称他为“人中吕布,马中...
原创 日... 近来,一篇帖子持续引发广泛关注。一位名叫山田一郎的网友表达了他的困惑:二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为什么日...